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以其坚贞、英勇、倔强和智慧,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杂文是鲁迅一直运用到生命最后的武器。从“五·四”当时打倒封建势力和传统习惯开始,经过对反动军阀以及资产阶级右翼的长期鏖战,特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朱舜水受明末清初理学清算浪潮的激荡,对形上思好学风批判不遗余力,对佛释更是痛加针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朱舜水文集》中又有反对攻击佛教的言论,这其中原因何在呢?而更让人不解的是朱舜水自己对佛释有所取用,但却对某些宋明理学家的条佛批评有加,这是为什么呢?因此,探讨朱舜水反佛思想矛盾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朱舜水是一位在中日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学者,他生活于明清之际,明亡后旅居日本二十余年。朱舜水在日本多年的教育活动中,培养了大批日本学者,他丰富独特的教育思想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根源、核心和发展三个方面简要地介绍朱舜水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余姚是明末教育家朱舜水的故乡,其作为朱舜水故里,留存了相对较丰富的朱舜水遗迹,多年来吸引许多国内外舜水学者前往拜访研究。但囿于朱舜水本人在国内的知名度以及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余姚舜水遗迹的保护开发情况并不乐观,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余姚舜水遗迹的现状,透过这些遗迹探寻余姚之于舜水思想的深层价值,以便更立体地把握其精神内核,为推动舜水文化流传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朱舜水的遗民身份为出发点,结合文本,考察他不肯步入仕途的起因和动机,以及他在东渡日本后的种种复国努力,希望可以通过完整把握朱舜水的遗民心态,厘清明代遗民拒绝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一种行为范式。  相似文献   

8.
一、积累:籍贯·文体·古诗文名句真是巧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作者都是从浙江走出去的大作家和大学者。鲁迅是浙江绍兴人,自不待言;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如诗如画的富春江穿城而过,而严子陵钓台就在富春江上;余秋雨籍贯浙江余姚,七千年前的文化遗迹河姆渡就在那里,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历史名人是他的同乡先辈;琦君是浙江永嘉人,年过三旬才抛却家园前往宝岛台湾,永嘉作为谢灵运担任太守时的所在地,留下了不少山水诗篇。四篇作品从大类上看,当然都属“散文”,但细察一下,还是有所区别的。《记念刘和珍君》被收入鲁迅自己编辑的杂…  相似文献   

9.
胡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活动家,“七月派”的领头人。他与鲁迅的关系极为密切,并肩战斗,心心相印,是鲁迅的忠实学生和亲密战友。数十年来,他继承“五四”精神和鲁迅精神,为民主自由而奋斗不息,为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不息;在文学上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道路,对鲁迅的文艺思想多有继承和推进。虽然历尽苦难,但却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勇于牺牲,不愧为鲁迅思想,品格和文学艺术的一代传人。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五四”时期为复兴祖国文学而被时代呼唤出来的第一代作家的卓越代表。鲁迅认为,文学的首要功用是改造国民性。基于这个文艺观,鲁迅先生便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来关照人生了。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立人”的关键就是在于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因而,在鲁迅的“为人生”的人生关照中都能或隐或现的看到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孩子的身影,使得读者不难品味出鲁迅先生的一番良苦用意。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弘扬鲁迅精神, 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到实处,激发广大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情,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2006“我读鲁迅”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  相似文献   

12.
灯下漫笔──鲁迅谈读书蔡峰云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主张及提倡博览群书,以利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拓宽胸怀、增长才干,实现为祖国效劳的宏愿。鲁迅先生于1927年7月16日在对广州知用中学同学们讲《读书杂谈》时说:“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不专业毫...  相似文献   

13.
在19年不平常的教学工作中,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精神遗产。今天重读鲁迅,倍感亲切。作为教师,深受启发和教育。 忧国忧民,投身革命。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旧中国,鲁迅坚韧不拔地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时时想到中国”,正视中国的现实;时时“想到将来”,追求祖国的光明前途;并且时时刻刻愿为祖  相似文献   

14.
鲁迅运用语言,具有惊人的天才。他是“精于造句的大师”,“所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有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特点”(引文见1951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鲁迅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精确、周密而有分寸。教读鲁迅作品,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解决几个生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不仅善于运用祖国的语言,而且对于外国语也很有研究。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的革命文艺理论和进步文艺作品,为我们输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正是他学习和运用外国语的重要成果。研究鲁迅学习外国语的革命精神和宝贵经验,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鲁迅对于学习和掌握外国语,一向非常重视,而且是愈到晚年,愈加重视,愈加提倡。一九二六年,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说:“还有一个吃亏之处是不能看别国书,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九二四年所作的小说《祝福》,其前因可上溯至一九○三年他所译的雨果的随感录《哀尘》。从《哀尘》到《悲惨世界》与《祝福》,在主题、人物等方面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这是雨果与鲁迅作品之间具有影响关系的佐证。当然,鲁迅的创作是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创造性作品,《祝福》着重强调的是人物深刻的精神悲剧。与上述看法相联系,根据《哀尘》及鲁迅手书《附记》提供的线索,我们有理由认为,至迟在一九○三年(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一九○四年),鲁迅思想已经发生了从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重要变化。通过“精神革命”来拯救祖国的看法,已经在他的世界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这是人们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忠于祖国的坚贞信念,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发向上的极大动力.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为抗击外来侵略、振兴中华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光辉榜  相似文献   

18.
朱舜水,明末的儒学家,曾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失败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其重视朱子学,但又不受其约束,尊崇考证,对水户藩的修史事业及前期水户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朱舜水到底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将要对此做一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19.
属于全世界的鲁迅立足在神州大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他的思想、业绩和为人,已被公认为集中体现了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且长久地被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蕴藏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意志,性格和气魄,结晶着人民的痛苦血泪、奋斗经历和美好理想。 鲁迅作为中国人民的忠诚儿子,对古老的祖国的历史和处于大变动中的祖国的社会现实,其理解之深,是前无古人的。他对中华  相似文献   

20.
从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到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统编教材共选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二十四篇,其数量之多,题材、体裁之广,是其他有文章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作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作品是鲁迅先生留给后世宝贵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中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练习写作的范文,也是他们开始正确认识鲁迅、学习鲁迅的材料和途径。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从整休上把握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深刻理解鲁迅作品内容的博大精深和技巧的圆熟高超,对于年龄尚小、求知欲极强的中学生认识中国新文化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