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文评改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讲评的前提和准备,也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示范和举例。然而一直以来,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批改习作上:像啄木鸟似的把错别字"啄"干净,像圣旨似的在审题、立意、中心上"指点江山",  相似文献   

2.
一、转变评价观念--由传统走向开放 1.淡化习作,关注学生.批改作文是习作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传统的习作批改往往是教师不知疲倦地"精批细改",可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作文背后的主人--学生,而习惯于以成人的目光、成人的思维、成人的情感来进行作文的批改,把自己当做"主审官",不合心意则大笔一挥:"差"不合格""重做"等.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心理,学会用他们的眼光去评判,把批改习作当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在与他们的讨论中用商量的口吻,委婉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启发学生自己去修改.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教师花大量时间辛苦批改和讲评作文,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和评讲却并不"买账",作文教学往往出现"教得累,学得苦,效果差"的局面。这样的作文教学把着力点放在了学生的写作上,其实只是关注写作的结果。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作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探讨与实践。一、帮助学生懂得评价标准,让学生树立评价意识许多教师的作文课就是纯粹地评判学生习作,似开"表彰大会"或"批斗大会",梳理出优秀习作的成功之处和问题习作的存在问题,一一举例进行分析。这些教师的评判尺度,基本是套用中考作文阅卷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得很明确:"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在修改中得以提高习作水平。"但是,我发现目前的习作评改仍然是教师在唱主角。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教师也认为自己辛苦批改作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工作方式换来的成效并不高。教师包办批改习作,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相悖的。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习作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评"与"改"。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跳出熟悉的教学模式,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评"与"改"。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有不少老师觉得很无奈.他们付出了汗水,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得不到提高.这份无奈难道无法消解吗?为了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三步走"的作文批改法,即:学生互批-教师赏批-学生自批.这种作文批改法就像三部和奏曲,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习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小学作文教学高耗低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包办过多,从指导到批改再到评讲,费时劳神,结果却是学生只关心作文成绩,可谓"吃力不讨好".笔者认为,作文批改是教师的"批"和学生的"改"共同完成的创造活动,让学生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由师生共同演绎作文批改"三步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令人头疼的事,因为学生没有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习作课上,学生抱怨声一片.一篇习作两个星期也交不齐,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做了.即使交上来的也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的.批改习作时教师是"味同嚼蜡,倍受煎熬".久而久之,语文教师也丧失了习作指导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中职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都是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因此,引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十分必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如在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曾多次尝试让学生自改习作,形成作文批改"三步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互动式作文批改,指的是教师在作文批改过程中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参与批改活动,达到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在传统的作文批改中,学生的习作"一批定性",好或差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一般没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而在互动式作文批改中,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可以提出不同甚至反对的看法,而教师必须认真给予答复或共同进行探讨。互动式作文批改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教师评批、学生订正修改、学生返评、教师再批改。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改革教师"一厢情愿"的作文批改模式,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提高作文素质. 一、初始阶段:师生同改--让学生习得作文批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是写作指导的延伸和补充。就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而言,不少教师普遍注重学生写作前指导,忽视写作后作文讲评课的组织,认为学生作文评改能力弱,组织学生评改作文费时费力又无功,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了作文评改活动中的主角,成了学生写作活动中的"裁判员""终结者",把作文讲评课上成了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独角戏",他们或谈成绩,好文章读几篇;或说缺点,对差习作批评几句……导致作文讲评课上主体失落,目  相似文献   

12.
批改作文历来是令语文教师头痛的事,既费力,又不讨好.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对学生习作精批细改,大到内容,小到标点,"无微不至",眉批、总批一应俱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只有改变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把批改作文看成是分内事,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养成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关键  相似文献   

14.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学生最害怕的,也是写作。以往的习作批改方式是学生写、教师改的模式,教师在批阅时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学生作文,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想,学生不易将教师的评语融合于自己的习作中。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作文,原来是什么样,批改后还是什么样,进步微乎其微。而只有改变习作的批改方式,才能让学生的习作"乐"起来。  相似文献   

15.
关爱的起点     
"作文评语"是教师批改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在教师的作文评语往往只是公式化的语言,生硬的说教,怎能起到培养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的作用呢?偶然,发现我们学校的一位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面前放一张纸,凑近一看,上面写满了一些文字: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原来是"评语大全"。这样"分解组合",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如此套话般的评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将  相似文献   

16.
传统作文批改方式大都是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批阅,或是打分式,或是等第式,或是评语式.新的课程改革推行已经几年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呢?如何真正让教师的作文批改着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通过近几年我在作文教学与批改中的探索,探讨出了一种作文的"互动批改模式".我认为"互动批改模式"模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年级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高年级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自己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赵红阳 《生活教育》2008,(10):49-50
修改学生习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沿袭已久的修改模式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绞尽脑汁。而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都一样"。朱自清先生回忆自己在中学教语文的经历时也感慨地说:"批改学生作文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工作。"为改变作文修改中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耗时低效的现状,笔者尝试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应用到作文修改中.洞开了学生习作修改的另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9.
作文批改历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件吃力不见效的苦事.教师大多数亲自动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按照学校要求拿着笔杆演奏着眉批,旁批,总批,评分"四重奏".教师像"愚公移山"一样一篇又一篇批改案头高迭的作文,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头昏眼花.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学生。对学生而言,简直是谈文色变,实可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其习作内容更是"千山一形,万水一色",而老师批改这样的作文则是食之无味!原来作文教学的征程并非像我们想象的灿烂如花。那习作教学怎样才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