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加固的意义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南亚至地中海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后,由于当时人们对地震灾害及设防认识不足,直到1974年才正式颁布了第一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2.
社区是基本的社会单元,建设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是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效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总结了地震安全社区的探索建设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分析了城市核心区建设地震安全社区时面临的地震风险特点,并以丰汇园社区为例介绍了创建过程中的具体风险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雅安地震,地震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心理阴影。确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们的防震减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地理课程是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渗透防震减灾教育的主要渠道。地理教材中地震知识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防震减灾教育的成效。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对教材中地震知  相似文献   

4.
云南在地质板块上位于地震高发区,在地缘上位于祖国的西南角,历朝历代应对云南地震灾害的措施都显得乏力.从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分析20世纪前半期影响云南地震救灾成效的几个主要因素,即政府财政状况、粮食供应、通信方式,论述执政政府掌握的地震救灾资源的宏观总量及其应对地震灾害的总体能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本文设计了一个地震信息资源共享及可视化平台框架,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用于地震相关数据共享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震可以预报吗啸波 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个不平静的星球.它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即平均每分钟就有十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尽管大陆地震仅占全球地震灾害总数的15%,但由于大陆是人类居住地,因此它所造成的灾害却占全球地震灾害总量的85%.仅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总人数就有110万之巨.面对恐怖的地震,人们多么希望科学家能提供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地震与地震灾害》课程是面向全校地质类和相近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国地质大学地学优势资源的共享。本文立足于《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学时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考核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是政府和社会团体抗震救灾决策的重要依据.地震灾害损失可以采用统计方法进行评估,但由于没有考虑房屋室内装修、个人私有财产等因素,使得该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相对实际损失偏小.在考虑室内装修因素基础上,给出一个统计模型对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并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震灾害的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地质构造活动特性和地震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地震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韦楚良 《中学文科》2006,(12):34-3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个,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3次,沿海重大的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在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里,地震知识和气候知识向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是个传统的多地震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同时又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地区,地震灾害和洪涝灾害只是中国众多自然灾害中的2种。现以这2种灾害来说明加强自然灾害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而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是青少年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最容易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血的事实和教训告诉我们,地震灾害始终是对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地震安全教育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整个社会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地球活动加剧,地震灾害不断出现,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地震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与地震相关的考点预计会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伤害和损失,本文根据江苏省3.0级以上的地震资料,利用灰色理论对今后江苏省可能发生地震的年份和可能发生的地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田成福 《考试周刊》2012,(3):193-194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地震的特点,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抗震设计中注意事项,得出结论:地震发生虽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地震作用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科学把握地震作用发生的本质和规律,从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就会使抗震设计理念更先进,抗震设计计算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说起与海地地震同样惨重的地震灾害,许多人会想到中国。2008年5月,中国西南省份四川发生了8.0级地震。那场地震将大量民宅、校舍及其他建筑物夷为平地,至少有6.8万人罹难。但这两个地震受灾国家的相似之处可能也仅限于地震的惨重程度和大量死亡人数了。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地震带的居民都清楚,随时可能发生地震。但科学家何时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准确预报地震灾害呢?目前地震专家已能够大致预测某地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的较长时期内发生地  相似文献   

17.
马银霞 《华章》2008,(7):149-150
无数次地震灾害的事实告诉我们:由于地震所引发的灾害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损坏和倒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搞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就能最大的减少由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地震灾害形势严峻,损失巨大,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建立适合国情的地震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完善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甘孜州地震带与发生的典型地震案例,对比玉树、汶川地震救援经验、教训,采用文献研究与专家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地震救援出现的突出问题,研究地震灾害发生时的救援建议与对策,并结合玉树、汶川抗震救灾的启示,提出了切合甘孜州实际的地震救援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发展观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