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夸张与认知     
本文试图从人类的认知出发,主张夸张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并据此设想了夸张的认知模型和阐述了夸张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关于数学态度学习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数学态度是一种学科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种态度。态度学习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数学态度的习得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3个阶段,学习的条件包括:认知和情感基础、学习心向、认知失衡、知觉判断、强化、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等内、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修辞方式,英语矛盾修饰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及日常言语中.英语矛盾修饰法由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夸张、幽默等强烈感情色彩.然而,心理语言学家们认为,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格,还是一种认知机制.人们对矛盾修饰的理解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和认知过程紧密相连,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知,又反作用于人的认知活动.积极的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内驱力,而消极的情感则是认知活动的阻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修辞方式,英语矛盾修饰法由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夸张、幽默等强烈的感情色彩.本文在简介英汉矛盾修饰构成方式的基础上,以认知语义学为视角,试图指出其内在的认知理据,从而说明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格,还是一种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后真相时代的来临,在情感生成过程中,了解事实真相的整个过程落后于情感认知,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彰显出主体性特殊价值,而且科技赋权可以助推个体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意识形态纷争和资本逻辑发展给架构国家价值体系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新兴媒体在特定情况下面临传媒伦理失范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着眼于后真相时代面临的挑战,学校必须积极构筑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体系,形成家国情怀的基础条件;新闻媒体必须把握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实质,把握真相传播的主导权;政府部门必须强化监管和治理,切实促进算法向善。  相似文献   

7.
认知与情感是历史教育教学必须面对的恒久性问题。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因为情感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只有认知对象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时,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情感是认知的动力源泉,对认知活动起动力、调节、迁移、疏导、组织和瓦解等作用。情感除对认知活动直接发挥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增强学习者的意志来影响认知活动。换言之,...  相似文献   

8.
认知视角下存在着语言单位转喻和语言单位整合这两种认知操作;概念隐喻同概念转喻的目的不同;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区分的关键在于弄清说话人欲表达的概念为何;概念隐喻建构出的认知场景较原本稍有“夸张”,而概念整合建构的认知场景则太过“夸张”,一般不存于现实世界,仅存于想象世界。  相似文献   

9.
黄敏 《考试周刊》2010,(29):182-182
教学活动是师生进行信息传输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和认知过程紧密相连,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知,它又反作用于人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内驱力,而消极的情感则是认知活动的阻力。那么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是存在于通感之中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卫夫人《笔阵图》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博雅、精深的书法及书论作一种阐释,从而体现出通感隐喻的特征及其强烈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育过程性别公平是指从性别的维度审视教育内部的公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不因具有某一生理性别而使其发展受到影响。教育过程的性别公平不只是关注女生的发展,而是同时关注男生与女生的发展。意志自由与选择自由是教育过程性别公平的首要原则;教育过程性别公平的最终目标是同时致力于女生与男生的最优发展,而不是致力于教育结果的性别均衡;价值多元是实现教育过程性别公平的关键;教育过程性别公平的真正实现必须同时促进四种性别认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来自于对旅行书写的继承和发扬。不断迁徙的生活经历是瑶族民歌的题材来源,而在文本化过程中,民歌又糅合了叙事和抒情、综合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来突出其艺术特征,并在诗歌与唱词的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方式。民歌主题既有对瑶族族源的探究,也有对劳动和生活场景的描摹,还有对旅行书写的伤感流露。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对字面话语与非字面话语进行解释,提出听者对两类话语的认知过程是否不同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对比格莱斯对于暗喻和夸张的解释,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非字面话语中的实际应用,得出结论字面话语与非字面话语间没有分界点,听者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都试图寻找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三字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三字经》中提出儿童道德行为培养需从童年开始,从培养"孝悌"入手,要以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为动力推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环境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贝叶斯决策理论是经典基础性决策理论,要求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决策主体按照规范性决策模型并根据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决策。然而,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却面临着共同结果效应、信念度函数的不稳定性、偏好逆转现象、"结构"影响等与实际选择行为相悖的认知困境。对该理论的改进存在着传统和非传统两种模式,从认知角度修正和发展该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将决策的逻辑和心理过程有效结合,应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受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冲突多发,传统文化式微的影响,教师受欺侮的现象时常可见,于情不通,于法不容。受欺侮的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解读、分析其背景中的价值困境和权益保障之难,力促教师被欺侮现象的消解,是保障教育水准乃至人的生命健康等合法权益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19.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摈弃了传统行为主义对环境的依赖,指出人的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强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认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了动态的交叉互动关系,重视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和认知开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外部世界互动而产生的.人类通过自身的身体经验来感知现实,研究语言的概念结构和意义,探索语言结构以下深层次的认知方式,并对其作出合理的统一解释.数字除了在科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通过数字的隐喻内涵,在认知语言领域也能起到抒情迭意、引起联想的功能.本文主要研究中英文中的数字隐喻现象,进而探讨人类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