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更正     
本刊2014年5月(上半月)第16页“探析贾平凹地域散文的创作及其文化意蕴”一文,刘永峰的作者信息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现更正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相似文献   

2.
萧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多重身份不禁让人赞叹他的才情,它不仅有作为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翻译家的睿智理性,还有作为记者的深刻冷静、编辑的细致缜密。他异于同时期作家的个人经历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为其成为"文学奇才"创造了前提,萧乾独特的人生思想和创作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本文将就萧乾先生的创作与编辑进行分析,发掘其深刻的思想价值、探寻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发现其创作的线索和脉络。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浙东唐诗是中华文化血脉之躯体的动脉,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互动的结晶。浙东唐诗研究有力推进着浙江精神的发扬、年青一代的思想传承与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化。该文聚焦唐代诗人创作的与浙东有关的诗歌与散文,从"凝视"理论的视角对唐代浙东文学名篇展开话语分析、美学评价与意境建构,探讨唐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与文化气质。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唐人传达着物我交融、相互生发的"和合"自然观与生态美学思想。在与自我及社会的对话中,唐人追求不一般的人生境界与灵魂表达,在对生命本真的探寻中,书写着自由又多样的人文气质,安放着不安而向上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审美等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徽州壁画是徽州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徽州文化艺术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徽州壁画的历史成因与历史价值,并从造型特点、艺术风格与内容寓意三方面探讨了徽州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贾平凹 2 0余年的小说创作中贯穿着其不变的艺术情怀 ,即对中国传统美精神的秉承 ,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抒写现代人生存感受的自觉性 ,及通过人的体验结构去关注思考社会发展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创作心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平凹的创作心态深植于他的人格背景之中,即孱弱的个性、出身山乡和与“现代意识”的隔膜。在社会各方面都急速现代化的时代中,他的人格背景对他确立创作自信十分不利,而他又不甘于被忽视和被怜悯的屈辱地位,于是,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成为他创作发展的持久的动力之源,并决定了他作品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创作大量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贾平凹小说创作风格、叙事前后略有发展变化,但综合考察其主要作品,可以看出贾平凹小说在叙事方面体现出三对范畴的对立:一是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二是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三是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体现了他徘徊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妤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妤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惯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生.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代码.以<浮躁>中的小水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废都>中唐宛儿为代表的女性则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批判.从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文化心态及作家对重塑国民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独特造就孤独。流亡作家在被驱逐的漂泊人生中忍受着无法想象的孤独,同时却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表现在创作上,则升华了艺术创作,深化了创作内涵。生命的孤独与真理的发现往往在他们身上绝妙地合成,只有经历了孤独、品味了孤独、思索了孤独的人,才能够以其更顽强的生命力量去创造灿烂非凡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4.
霍松林先生是20~21世纪杰出的人文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的学术文化,并影响着21世纪的学术发展。霍先生在长期的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和文学艺术创作中,形成了富含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情怀的文化人格,集中表现为博学多能的文化素养,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文化品格,关心国事民生的人文情怀,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素质教育文化理念,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擅融通的人文大师风范等。霍松林先生的文化人格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多彩的现实人生阅历,凝聚着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对其从事文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文学创作有着积极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先生在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他著书立说、创办学校、宣传文艺、翻译外国作品、游览名胜古迹、醉心山川风物等都是积极追求真、善、美的表现。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漫画和散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热爱儿童们的真情、真意和真率的天性;他师事弘一法师,潜心学佛,与释教结下不解之缘,甘做一名虔诚的居士,主要是要达到善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徐玉诺的散文进行分类,就内容和语言两个方匠展开论述。在内容上,徐玉诺散文反映悲伤困苦的思想主题;徐玉诺散文的语言,文字质朴,通俗流畅,多用方言俚语。徐玉诺散文创作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与他诗歌和小说整个文学创作风格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家生命律动的折射。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口区心沥血的结晶,都凝聚着作家的自我生命意识,体现着作家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独特思索。当我们把张承志的创作放在新时期文学嬗变的流程中,放在更加宏阔的视野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戴绍敏的两类散文,即就现实生活的即时感兴之作与忆旧之作各自呈现的特点,并对其散文创作整体一致的真朴与善美的不倦追求作了阐释,认为戴绍敏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风格臻于成熟,已走上散文创作的通衢正道。  相似文献   

19.
民俗对鲁迅创作起源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的起源问题是创作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创作的起源问题上,鲁迅先生主张创作起源于"劳动说"。然而在不同的场合,除却"劳动说"之外,他还提出过"神话说"、"宗教说"、"休息说"等说法。在这诸多不同的创作起源说中,有一点必须给予特别强调,那就是这几种说法,不管它们之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却都与民俗保持了一种至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族题材油画创作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并以独具地域特色的审美样式与群体标识确立了中国油画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之后,云南油画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坚持从区域文化艺术生态出发,遵循艺术发展之路,开创了“蛮”“野”“怪”的具云南本土特色的艺术之路。然而,在当代全球化、图像化的时代背景下,云南民族题材油画创作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思考,以艺术的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立足区域形态,传承经典,注重生活,突出特色和紧跟时代旋律的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