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安忆是新时期讲故事的能手。本文借鉴中西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对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进行分析,认为线性流动且有逻辑联系的叙事结构,构成了王安忆小说叙事风貌之一。  相似文献   

2.
陈蔚  王海燕 《文教资料》2007,(24):76-77
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是导致王安忆小说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浅析了"片厂见闻"和"鸽子"在《长恨歌》中的叙事功能:前者体现出圆形叙事结构;后者体现了公开叙述者的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论述在《我爱比尔》这部中篇小说里 ,王安忆通过利用小说叙事结构模式中的内聚焦模式和叙事功能模式中的情态模式 ,将她所追求的小说思想与物质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是……(的)"结构在王安忆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的)"结构的判断作用、强调功能是形成王安忆小说中抽象化语言和论说体语言的重要原因,进而形成了王安忆独有的"王安忆式的语言"。习惯性地使用"是……(的)"结构凸显一定的语言暗示、文体风格是王安忆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对90年代后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姿态进行了分析。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叙述者用一些具体的时间或空间话题作为叙述线索,故意压低了叙述的声调,把乡村生活的意义直接提升出来。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富有女性主义色彩。她从女性的自然层面入手,关注女性的欲望与性,导致了新时期女性小说叙事立场由外向内的变换。尽管小说的探索还没有突破感性与经验的局限,但它是构建女性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小说中的“镜像写作”,一个方面是指小说频繁使用镜子/镜像这一道具,用以勾画一个个自我认证分裂的人物;另一个方面则是指小说中通过叙事的复杂所呈现出来的镜像式结构,体现在小说中互成镜像的叙事层面上。人物镜像与叙事镜像交叠更替,虚实相生,形成纳博科夫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镜像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王安忆创作的家族小说中,分别使用了单一聚焦和双重聚焦两种叙述聚焦类型,并在同一聚焦类型中交叉使用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具体的聚焦方式。不同的聚焦类型和聚焦方式的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王安忆家族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不断变化,显示出她对小说叙事伦理可能性的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坚持小说的故事性和叙事艺术,她讲的故事具有日常生活化和关怀人性与人生的特点;王安忆提出“小说的物质部分”强调小说的情节应当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为了强调小说中理性的力量,总结创作规律,从而超越个人经验来进行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以小说《复活》为例,讨论托尔斯泰在小说的角色选择、情节设置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触媒作用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在文坛上已经自成一家。特殊的文笔描写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王安忆在小说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风格被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王安忆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理论,尤以1988年提出的"四不"追求理念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王安忆始终遵循着自己提出的写作理论,从不加以变更。王安忆这种写作风格,给予其他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叙事艺术包括宏观结构中的脉络和主线,以及微观结构中的插曲、意象和道具等诸多元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综合使用了这些叙事元素,小说以主人公南昌的精神成长为主线,以小市民阿明的故事为插曲,以“光”为意象,以“书”为道具,使得全篇结构浑融契合,细致绵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学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小说可能性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其创作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文章立足于叙事层面,从叙事观念、叙事目标与策略、叙事语言三个工透析了他另具一格的审美情感把握方式,反逻辑顺序的“追求/覆覆”式叙事和诡谲神秘、弹性十足的叙事语言,力求从叙事层面揭示出行者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小说文本中的历史话语成了意志的游戏;启蒙已经退隐,叙事呈现为削平深度模式的日常化书写;传统的叙事策略开始断裂。其小说文本中明显包含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使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执着于故事本身,追求一种传统的"传奇"笔法,她的奇异的叙事与质感性的华丽语言,透露出凝重苍凉的格调;王安忆则更注重小说的讲述方式,力图通过虚拟建构一种"神话",她的带有强烈感情意味的抽象性语言的叙述,显示出宁静平和的风貌,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她们的小说创作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19.
经典叙事学认为,《都柏林人》的叙事在故事层面,如人物、环境、情节的设置都具有传统小说特点。但在传统叙事结构掩藏下,它还存在着叙事逻辑层面断裂特点,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的对比衍生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0.
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的主题具有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与小说的第三人称的戏剧式叙事视角不无关系。戏剧式的叙事视角下的小说要求读者积极参与,来探索合理的主题阐释。通过分析主人公艾丽莎精神追求层面的受挫经历,短篇小说《菊》旨在反映当时社会女性的精神追求完全被忽略甚至被反对的悲剧现实,更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精神层面追求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