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遭冷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讲出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只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把哲学的“爱智”本性讲出来,把“论坛哲学”的最新成果引入“讲坛”,通过哲学史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性和兼容性,回应时代的诘难和挑战,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能成为大学生倍受欢迎的一门课。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是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经典作家原始文本文献和反思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范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目前,该范式有两大代表性的研究重镇:一是以南京大学哲学系为研究基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文本研究学派”,至今经历了孙伯(矮)先生、张异宾教授和张亮、胡大平等中青年学者三个发展时期;另一个是以北京大学聂锦芳、王东等执旗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他们分别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当然,这一研究范式目前尚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不高、大众化不足和学术梯队后继乏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陶富源先生始终以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这样概括其哲学研究的特质,即: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说明.陶先生通过对物质具体形态及其统一性的具体分析、物质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等讲清楚了“物”.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与之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的变革,必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当然,若仅看到哲学主题的变化,不可能真正发现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还应该从变革方法论的视角寻找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形态”,即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这种方法和路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形态建构”研究不能代替“范式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研究也不能取代“形态建构”研究,两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爱”是这个世界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但“爱”的灵魂和精髓又是什么,微观研究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相反,对“爱”的宏观研究、哲学研究或许更容易接近和触及这个答案。一直以来,对“爱”的哲学研究相对匮乏,想深化困难更大。然而对“爱”的哲学思考相对容易得多,为此,对爱的哲学思考只能算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可是一段时期以来,“哲学无用论”已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群众不懂哲学、青年学生不爱哲学、只有哲学工作者才关心哲学的奇怪现象。其实,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机相结合的过程就能看出,只要寻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是完全可以大众化的。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难忘的一年,学界在回顾"十一五"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并展望"十二五"哲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同时,迎来了黄枬森先生九十华诞和陈先达先生、陶德麟先生八十华诞的文化庆典.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不是马克思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上刊载的文章《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述》认为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特别重要的是三种回答:“马克思哲学就是‘人学’”,“‘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此外当然还有其他回答。据我所知,问题实际上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什么,而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  相似文献   

10.
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能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工作世界相融,解释、解构或总结他人哲学思想的“理论哲学”研究过度,探究现实世界和现实问题的“现实哲学”研究不足。由李晓元、蒋德勤、吴贵春所著、近期出版的《工作哲学引论》,以工作世界的意义涌现和冲突问题为现实对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研究大众、民生之本的现实工作世界,把理论哲学拓展到现实哲学境地,形成了工作哲学理论体系。“工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创新实现方式。一、研究视域、对象的大众化创新工作哲学生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本和总体实现方式即工作世界总体视域的研究,而不是个别现实维度或罗列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