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博华三味     
米博华有一绝,他能把脑子调节成这种状态:凡不是迫切的急务或与写作无关的东西,就会像淘金槽里的沙子一般从他记忆的管道中排泄出去。有时,哪怕你只和他聊一刻钟,站起来,他手心上便有了几行字,是刚记下的杂文题目。他连声说谢谢你,下个礼拜有活儿了。  相似文献   

2.
采访米博华回来,翻读他的杂文和评论,我有了好几个题目,最后,却选了这个一本正经的题目。为什么?我不知道。也许米博华知道,就他的年纪而言(33岁),他显得有些一本正经。“米博华之研究”,顾题思义,不外乎如此两点,米博华的研究工作和我对米博华的研究。关于前者,我力不从心。(对于米博华,我毕竟只有一面之交,不可能完整介绍。)对于后者,我则兴趣不大。米博华和我是同龄人,让我来研究他,连米博华自己也会觉得过份。更何况,“×××之研究”,可是一本书的题目,编辑部不会给我这么多版面。然而,这题目使我入魔着迷。我,别无选择。有趣的是,我当过工人,米博华也当过工人。我当工人时,是一心一意当工人,不读书,不看报,靠  相似文献   

3.
米博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有着长达四十多年的一线新闻评论工作经历.尤其是,他曾长期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评论工作,领导并参与撰写人民日报社大量重大社论、要论,这些文章产生过重要的社会影响.2017年,从业界转身学界,出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之后,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做好新闻评论教学工作,如何为党的新闻工作培养优秀的评论员.这部《新闻评论实战教程》正是米博华先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新闻评论经验和当下新闻评论教育的实际状况而做出的独特回答.  相似文献   

4.
2007年11月上旬.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嘉兴召开。与会期间.记者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请他就有关新闻评论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在<难得最是好编辑>一文中,曾对媒体编辑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过相当精辟的评价.他指出:从微观层面讲,所有稿件都要经过编辑加工这道流程;从中观层面讲,各类题材、体裁的报道都要经过编辑的统筹安排;从宏观层面讲,编辑工作体现明确导向,反映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倾向……可以说,有好编辑,稿件就可以点石成金;有好编辑,就有好点子、好策划、好版面;好编辑尤其是好主编,是媒体难得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秋实 《新闻与写作》2002,(12):12-13
决定人一生事业走向的,往往就是自己清楚的或不太清楚的爱好、天份和机遇,对米博华来说是这样。他说自己干上职业评论员,是个偶然,但也不完全是偶然,因为打小他就有两大爱好:一是朗诵,二是喜欢看好的政论文章。 1970年,在天津一中的一个教室里,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人民日报1970年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没人料到,这个当年念社论的学生,会成为人民日报2001年新世纪元旦社论的执笔者。除了朗读,他还喜欢看好的政论文章,不光念,还要大段大段地抄,作笔记,《马恩选集》四卷,他在初中就读完了,当时书少,也爱看。 他的父母都是干新闻的,姐姐也在报社工作。上学的时候,米博华常替父母抄稿子,因此对编稿、写稿一点儿不陌生。1978年,他由河北团省委调入中国青年报。在中国青年报,他在科教部、经济部、总编室工作过,最后落在评论部。先当记者采访,后干上评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评论工作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曾就党报评论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于2002年和2004年在《中国记者》及人民网两次对话交流。近来本刊就党报评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及评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问题,再次与他进行了探讨。党报评论的定位:《人民日报》社论是党报评论中的著名品牌,人们提到报纸评论首先想到的是它,那么《人民日报》评论的定位是什么?米博华:可以从《人民日报》评论的特性方面,归纳出它的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  相似文献   

8.
新闻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要写好新闻人物,一定要在新闻人物语言上下功夫。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还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老舍说:“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必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这些都说明作者在人物语言表达上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是通过  相似文献   

9.
2004年最后一天,人民日报名专栏《人民论坛》,登载了著名评论员米博华的思想杂谈文章:《新年话惜时》,非常有针对性地引经据典作了一番生动的论述,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10.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11.
董月玲 《青年记者》2002,(11):12-14
1970年,在天津第一中学的一个教室里,有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没人料到,30年后,这个念社论的学生,成了人民日报2001年新世纪元旦社论的执笔者。这个人是米博华,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专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2.
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这时,一位学生向他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就开玩笑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递条子的姑娘呈现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微笑地解释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这位姑娘更感莫名其妙:“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刘因势利导地说:“是呀!你不在  相似文献   

13.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14.
老马 《北京档案》2002,(7):40-41
在档案部门经常听到"没钱"的叫喊声,你要他开展活动吗?"没钱";你要他订阅刊物吗?"没钱";你要他上等级吗,还是"没钱";你若再问他,为什么工作上不去,他自然仍是那句话,"没钱".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钱"二字竟成了某些档案人用来挡"兵"的"将",用来挡"水"的"土",实在叫人可悲可叹.不过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5.
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当记者的当然要看笔头子,所以新闻业务人员特别看重业务技术职称,也就不奇怪了。如果对一个业务干部说,你不是当官的材料,他大概不会过多计较。但你若说他业务不行,或在评定业务技术职称上委屈了他,那才是真正使他难堪的。提拔干部要考虑多种因素,评定职称也要考虑多种因素,但有一条是实打实的,就是业务要棒。有人说,业务技术职称是知识分子的“命根子”,话是言重了,但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6.
常常觉得射击这个运动挺有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杀伤力的举动,在运动场上却是很平和的。你可以根本不知道你的对手是谁,不知道他打了多少环。你只是和你自己做斗争,你要最大范畴地调动你自己的能力,打出你的好成绩。 近年结识了一个警察朋友,好枪法。不单单在射击场上百发百中,更在解救人质的现场,次次百步穿杨。当然了,这个“杨”不是杨树的杨,而是匪徒的代称。我问他从哪里来的这份神功,他答非所问说,我从来不参加我学生的葬礼。我以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早年互联网上的一句名言.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从有了"人肉搜索"引擎之后,"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能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还能知道你是一条什么狗."现在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1]近年来,"人肉搜索"侵权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如何在互联网中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19.
李树远 《湖南档案》2002,(11):26-27
l930年5月的一天,邓斌(邓小平在百色起义时的化名)奉中央的指示,去百色地区组织红七军。他装扮成商人模样从南宁出发,日夜兼程。不料腿摔伤了,一跌一跌地向西慢慢走着。幸好组织派来了一个交通员,跑来对上暗号后,马上扶着他躲进一个又窄又小的瓦窑。邓斌追问为啥进窑不赶路,交通员才咬着他的耳朵说:“我们党内出了叛徒,说出你邓斌要去百色,白匪已从南宁出发,沿着隆安、平果、田东、田阳一路追来,并且布置了各县各乡到处都挂着你的画像,民团日夜站岗巡查。怕你出事,组织上通知你最好夜晚行动,还让我暗中保护和帮助你。”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获奖的主要原因,我本人并没觉得做了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2002年10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会暨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大多数获奖者一样,接过范长江新闻奖奖杯的<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很珍视这份殊荣.他说,是<人民日报>的声望与舞台,给了他事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