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矛盾》是一节比较难讲的历史课。这节课的教材史实纷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复杂,既有着先进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也还有阶级关系与民族关系之间错综交织的关系。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外国人对中国的富庶繁荣的盛赞与仰慕;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身份下降,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对于这些问题,在组织教材时如何处理,讲到什么样的深度,历来是历史教学中棘手的问题。这次听了宋老师的课以后,启发极大,受益殊深。深感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教育知识为其基础,还必须精研教  相似文献   

2.
本文力图通过具体史实证明:元代广东社会经济整体不仅没有倒退,相反,还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为明清广东社会经济跃居全国前列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文章还肯定了元朝统治者在统一广东和治理广东过程中及时调整民族政策、缓和民族矛盾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节教材共讲了二个问题,其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教材首先概述了清初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教材指出,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特别是清军入关以后的烧杀劫掠和武装镇压,清初全国各地陷入了一片荒凉萧条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两都之战是在元朝中期发生在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元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大都方面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虽然历时时间不长,却削弱了元朝统治的力量,对元朝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元朝的最终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一、说教材 1.教材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初三教材第一课第一节的第四框题,是第一节的结论,也是第二节第一框题的理论基础.本框题有三个知识层次: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私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层次论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第二层次论证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层次论证氏族制度的瓦解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们共同论证本框题所表明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1.教材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初三教材第一课第一节的第四框题,是第一节的结论,也是第二节第一框题的理论基础。本框题有三个知识层次: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私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层次论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第二层次论证私有制产生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的历史发展 ;二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国外农业现代化出现的问题。三个内容紧密联系 ,揭示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 ,目前各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部门结构差异悬殊 ,发展很不平衡 ,这是本节的中心内容。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 ,需要从历史上寻找 ,所以本节一开始就从“农业的历史发展”讲起 ,然后重点论述现代世界农业不同的类型及特点 ,指出了国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系统地分析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即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进而让学生学会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新教材前四单元编排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大环境,在此基础上,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重点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础,也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总体规律和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区位的含义。2.掌握  相似文献   

10.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的统一。难点是蒙古族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形成,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以及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斗争之间的关系。一蒙古族的兴起关于蒙古族的兴起,教材里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蒙古族的由来和社会发展情况。一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一是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推行“领户分封”制。教材首先叙述了蒙古族的由来和社会发展情况。蒙古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蒙古来自室韦。室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北方,人种、语言、文化属东胡系统。唐  相似文献   

11.
本节教材由两个子目组成。我体会“农业的发展”是教材重点,而发展的原因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材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内容,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兴修,治铁技术的发展及封建城市的兴起等,也必须向学生重点讲清,使他们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一、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节教材,着重阐明了三个问题。一、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二、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三、明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包括营建北京和修筑长城、奴尔干都司的设置两大措施。后者是本节又一重点。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明初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从客体角度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种,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精神生产之间,不仅有质的联系还有量的关联: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和社会精神生产方式与水平密不可分,生产方式越是先进越能促进社会发展加速度的提升;物质生产方式不仅直接决定了物质生产水平上限,也同时决定了作为与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水平的上限.人类社会发展与两大生产质与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生产方式是质,生产水平是量),本文对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物理模型建构,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两者矛盾运动过程,梳理了学界多年来对此问题研究的成果,也为实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1.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下册")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中心就是以"最小投资"获取"最大效益"。从本节内容开始介绍区位理论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2."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时、因地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3.区位论不是纯自然的研究,而是研究人文现象或人类行为的区位,实质上侧重于经济区位因素。教材中基本原理的阐述、具体案例的分析,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4.农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自然因素的客观性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多变性决定了农业区位选择在尊重环境规律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可以促进民族、种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它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制约。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第三个框题,主要介绍我国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这一节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什么是因地制宜?影响农业生产除自然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17.
赵君虎 《成人教育》2012,32(5):14-16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复杂性在于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个课程标准、一套教材很难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求.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编写自己的“地本”教材或“校本”教材作为补充.目前有些地区、有些学校已经这样做了.这是应予鼓励和支持的.动态性在于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变革之中,而我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是当前及可预见的一个较短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包括文化课程,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较之普教文化课程,应体现更多的动态发展特色,要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革,适时调整课程、教材,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唐朝为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强盛的朝代之一,其强盛原因,与唐初政治、经济的设施,与唐太宗的作为,都有密切关系.故本节教材在全章中实居关键地位,本节讲好了,以后几节就有了基础.一唐初的统治政策(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这个制度是我国中世纪一项主要经济制度,实行近三百年之久,经历了北魏(包括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个朝代(自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李安世建议起,至公元780年“两税法”实行止).封建国家把政府所控制的荒地和无主之地,授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将农民重新固定在土地上,收取租税,  相似文献   

19.
一、巩固知识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的知识后,适当的小结可以起到对所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巩固的效果。可以就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总结。1.知识的简单再现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概括,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知识的归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可在小结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可以这样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其中的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请同学看课本P117的思考题:“你认为元朝手工业最突出的成就是…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课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其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脉络,以社会的实际状况为内涵,以促进学生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为目的.因此,我认为对社会课教材的使用,要提倡从原来的"依纲靠本",转变为"依纲不完全靠本";从过去的"讲教材",转变为"有取舍地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