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试图发现冯至整体创作的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2.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5.
马晓培 《文教资料》2008,(28):142-145
从浪漫抒情转向哲理沉思,再到自我否定,赞美自然人生,冯至的诗歌创作走过了一段执著追求的心路历程,从<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的每个单个诗集中,冯至都在用心书写着自己的诗歌追求和人生感悟,由浪漫而哲理,由艺术而人生.冯至的诗歌也如其人生一般,本文将重新解读三部诗集,整体性的透视冯至的诗作人生.  相似文献   

6.
就冯至20至40年代的三部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和《十四行集》进行解读,发掘其间诗人对生命的不同体验和思考,并给予阐释,从而阐述其诗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冯至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1921年,他考入京大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1927年4月,冯至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相似文献   

8.
冯至先生自己和许多学者认为:《北游及其他》是诗人此前的《昨日之歌》的进展。本文对此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北游及其他》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等不俗之作,但无如《蛇》、《在郊原》、《我是一务河》这样的绝响,也没有《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这样优美的叙事长诗。  相似文献   

9.
沈道洋 《文教资料》2008,(28):145-147
冯至在<北游>中放弃了纯个人情感的大肆书写,把批判的笔触深入到都市的文明深处,为时代的物质及精神状况状写了一篇真实的寓言.在此基础上,进而对生存困境作了形而上的哲学探询.从这部诗集的内蕴中,我们可体味到一种"荒原"意味与现代主义内质.<北游>标示着冯至浪漫唯关个人抒情时代的终结与现代性探索与思考的开始.以此为契机,在嗣后的诗学生涯里.冯至逐步真正走入存在主义诗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以诗赠答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曹植赠答诗在情感、意境上较传统赠答诗有新开拓与创变,探析其诗歌表现的政治内涵与人生遭际,有助于获得对曹植诗歌特点和独特成就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相似文献   

13.
“五四”爱情诗是产生在个性解放与恋爱自由的近现代观念基础上的,冯至的诗体现其最高成就,而哀怨忧伤是其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未加评点”出现的语境和程甲本中还残留着脂批文字等事实看 ,“未加评点”应释为“没有把评点文字加上” ,不能释为“没有加以评点”。由此可见 ,脂本在前 ,程本在后 ;脂本为真 ,并非伪造 ,“程前脂后”说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冯至的抒情诗、十四行诗历来众说纷纭 ,而“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则相对寂寞。冯至的叙事诗受德国谣曲及荷尔德林《沉钟》的影响 ,充满爱的痛苦以及爱与艺术的矛盾 ,一波三折的传奇性和沉郁浪漫的抒情性为其创作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6.
昆明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重新唤醒了冯至已经沉睡了近十年的创作意识。受到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淀,冯至在宁静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昆明西南联大发现了由经验上升为诗歌的契机,特别是从昆明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中获取了诗歌的意象,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部《十四行集》。昆明和西南联大对于冯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 ,有的与其内容相符 ,有的相近 ,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 ,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18.
章叶频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并在文学革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九·一八”事变后在《星原》第十四期上首次以红叶的笔名发表《溪畔哀歌》。在国难当头 ,他追随了左翼作家们所身体力行的诗歌大众化的路 ,在他提议下《塞原》推出《新诗歌专号》,他与塞原派其他诸诗人一道把绥远地区诗歌大众化推向了新的高潮。他不但在诗歌创作上获得硕果 ,而且在绥远地区革命文学理论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9.
池州地方文献中辑得《全宋诗》失收的诗作51首、佚句2则,涉及作者40人,其中有22人不见《全宋诗》。辑得苏舜钦、梅尧臣、王安石诸名家诗。这对《全宋诗》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冯至诗歌研究,根据研究的学术观念的变化可分为80年代大而全的横向描述和90年代小而精的纵向探讨两个时期,其中学术思潮的转变导致研究对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