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茵  代红 《兰台世界》2007,(4X):55-56
解放前清华风雨历程中,只有一个人,“他一生的业绩和清华结合在一起”(陈岱孙语),他就是老校长梅贻琦先生。  相似文献   

2.
2006年3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两会”上表示,国家长期特殊支持北大、清华,“这不是国民待遇政策”。4月4日,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重庆进行招生宣传时,向媒体表示,人们助长北大、清华“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10月18日,“清华大学”成了驰名商标,但同时有人质疑,“文化和教育应是山野禁地,它们与商业是天生的绝缘体,各有规律可循。特别是对于严谨治学而著称的名校而言,将校名申报为驰名商标,其本身就是对‘大学’这两个宇的猥亵和讽刺,使得自己满身铜臭。”……“炮轰”清华、北大似乎成了近两年来的热门话题,前些时,某媒体又抛出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使“清华、北大沦为二流”院校的言论。可见,社会舆论对清华、北大的关注已近乎一种疯狂的状态。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两位校长表示,自己“炮轰”的不是北大和清华,而是长期隐藏于问题下面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浮躁的社会文化”。国家教育资源分配政策的倾斜严重制约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从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中受教育者、教育机构、决策机构三方面的投入与各自收获而言,笔者作了如下调查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网络课堂在非典期间功不可没,不少老师和学生都是第一次和网络教育亲密接触。和以往的教学相比,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清华附小校长赵颖回忆说,当时学校放假后,校方和家长都急得团团转,清华同方主动找到他们,提出无偿提供网络平台支持网上开课。赵校长立即连夜召集老师们研究怎样把课堂尽快搬到网上。 赵校长介绍说,清华附小网上课堂  相似文献   

4.
在清华当校长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清华的教授太"牛"。在中国,"教授治校"制度最早是由蔡元培提出,而真正得到圆满贯彻却是在清华。随着梅贻琦校长将它正式固定合法化,清华奠定了它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5.
清华90周年,海峡两岸同庆。2001年4月26日,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抵达北京,参加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新竹清华排球队随同前来,他们将和北京清华的学生举行一场友谊赛。为配合北京清华4月29日的庆典活动,台湾清华的庆典特意提前了一星期。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前往参加。他带去的是一支篮球队。4月27日,台湾团参观清华校园。高  相似文献   

6.
2013年5月27日,第二届“百盛一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这里环境清幽,陈设雅致,新中国成立前曾作为清华大学校长的官邸,入住过清华历史上有名的校长梅贻琦。改革开放后,经过逐步翻修,成为清华校内著名的专家招待所。选择这里颁奖,可谓匠心独具,无疑把活动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学术底蕴里。德高望重的专家、年富力强的学者和眼光独到的名刊编辑,从全国各地赶来出席颁奖活动。清华大学领导、教育部社科司领导和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主席陈秋霞女士,出席并讲话。我以本届评委会主任和期刊界代表的双重身份发言,十分荣幸,也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7.
陈文军 《兰台世界》2013,(28):128-129
梅贻琦是海峡两岸清华学子心目中的"终身校长",在时局动荡的革命年代,正是他在清华大学井井有条的教育管理工作,保证了清华一流学术殿堂的名望。  相似文献   

8.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0):I0001-I0001
国庆长假,没有出门旅游,蜷缩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了五大本“资中筠自选集”,从感时忧世、坐观天下,到不尽之思和闲情记美,尤其是士人风骨,让人感慨良多。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的论道开始,无数今人在反思,  相似文献   

9.
冯茵  代红 《兰台世界》2007,(8):55-56
解放前清华风雨历程中,只有一个人,"他一生的业绩和清华结合在一起"(陈岱孙语),他就是老校长梅贻琦先生.  相似文献   

10.
鹅爸对北京的清华学生印象颇佳,除了在期末遭遇到他们“不客气”的要分…… 整体来说,陈秋民的半年清华教书经历,是颇具喜剧浪漫色彩的。  相似文献   

11.
一、案情概况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经营者多有攀附名门搭便车行为。清华大学的“清华”二字就屡遭侵权,以“清华”名义办公司、学校及各类培训班的有近千家。为维护“清华”的声誉和权利,清华大学于1997年在商标类别第41类、42类注册了“清华”文字商标,之后又陆续在第4  相似文献   

12.
在清华学校任校长期间,周诒春热心教育,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积极推行多项校政建设,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倡导"端品励学"",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并提出清华向完全大学过渡,奠定了清华改办为大学并稳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当年曾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我知道陈寅恪是现代史学家,却不知道他什么样的文字,能让曾创造“时务文体”、誉满全国的梁任公如此崇拜,从而引发这番感慨,但这“数百字”文肯定是警世骇俗、富有独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01,(16):29-29
按照清华校史专家的断代法,80年代后走进清华的学生应该是第四代清华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先辈学长所经历的救亡,也很少有人经历过“文革”的冲击。较他们的学长而言,他们缺少对苦难的体味。他们是唐少杰所谓的“第四代清华人”,或者说“新清华人”。  相似文献   

15.
相比一贯气焰压人的华盛顿政客和本轮金融危机中名誉扫地的华尔街银行家,金辰勇校长显得清新可人3月的第四个周末,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提名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校长、美籍韩裔教授金辰勇为世界银行行长。作为老共和党员,世界银行现任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已于今年2月宣布将在6月结束任期,不谋求连任。世界银行行长每届任期五年。世界银行总部在美国华盛顿,因帮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重建而成  相似文献   

16.
2001年6目6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上午10的40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清华其他院系的学生代表被召集在这里。在他们面前的主席台上坐着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还有教育部长陈至立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等人。 会场上气氛有一点压抑。 朱镕基总理以他一贯的坦诚直言说:“会天,我来到清华,心情非常激动,在美国白宫的南草坪上也没有这么激动过。我不怕外国人,但是来到这里心里还是有点怕,……毕竟是后生可畏啊。” “我今天来这里,其实不是做报告的,是来告别的,是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的告别会。”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为共和国“奉献”了一位总理,一位国家副主席,数名副总理和300位省部级高官。作为共和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人不但把“两弹一星”送上太空,她的10万毕业生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更让清华人骄傲的是,截至2000年2月,34位两院院士中,清华占了14位。 一所大学对中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清华现象”  相似文献   

18.
链接黑洞     
2005年年初,芙蓉姐姐“令人喷饭”的照片、以及“狂舞清华”的视频片段在清华、北大、天涯……无数个BBS上链接、转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图书评论》2011,(8):126-127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黄延复、钟秀斌著/九州出版社/2011  相似文献   

20.
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引领清华走向世界知名学府。梅贻琦1937—1940来往函电中记载了梅贻琦为招募大师而延揽人才的史实,这些资料体现了梅贻琦识才、惜才、包容、关怀、谦虚、智慧的延揽人才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