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2.
"郑声"是商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其原初意义指郑武公建国之后郑地的民间音乐;后范围扩大指产生于春秋时以郑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此后"郑卫之音""郑音"皆为"郑声"的进一步演变。"郑声"内容丰富多彩、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急促多变、表演男女错杂、演奏乐器丰富,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娱乐需求而备受喜爱。  相似文献   

3.
“郑声淫”之说最早见于《论语》,本指殷商以来殉于货色,恒于游畋的乐舞。春秋之后,礼崩乐坏,郑声作为比慢性质的音乐歌舞.人们指责其淫,称为乱世之音。汉代以来将民间音乐歌舞.不协于钟律.未有祖宗之事的作品都作郑声。郑声淫,伴随着先秦两汉的三次文化转型,虽名字依旧,但含义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说过"郑声淫",但他所说的"郑声"是指什么,历来没有公断,致使后世学者各执己见,甚至歪曲他的原意和<郑风>中的作品.本文从文献入手,从郑声与夏时商辂周冕的关系、郑声与佞人的关系、孔子对<诗>的总评价、孔子对<诗>中情诗的态度、孔子将<诗>作为教材的原因、孔子整理<诗>乐的角度、古韵文学特征和古乐与新乐的对比诸角度,对"郑声淫"做出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郑声"当指配合<郑风>的音乐,"淫"指乐调的繁琐太甚的结论.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孔子及<郑风>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历代以来,一提起“郑声”,人们往往把它和“淫”联系起来,这是不对的,应该全面真实地认识“郑声”。首先,“郑声”是郑地的俗乐;其次,“郑声”是音乐新声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两篇乐论是关于人心与音乐关系的探讨,体现出其音乐审美追求。但由于政治高压和创作目的的不同,出现了部分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有着追求"自然"的共同点,但对于儒家礼乐和郑声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源是由于嵇康近道而阮籍近儒。  相似文献   

7.
桓谭曾任乐府令、掌乐大夫等职,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他好琴、爱"郑声",其《新论.琴道篇》记载的很多琴曲评论材料,体现了当时的音乐观念与鉴赏标准,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观念、文学思想、社会风俗等,都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相似文献   

9.
商文娇 《陕西教育》2009,(3):71-72,70
二十世纪的20年代,在英国兴起了被称之为"功能主义"的理论派别.功能主义学派以强调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功能,或强调用功能的眼光来解释文化现象而得名.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功能主义"曾对音乐的研究产生过很大影响,探讨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各类功能现象,以及音乐文化的一些特殊作用,是为了更好的去解剖人们创造、寓意和追求这种音乐功能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过山瑶民歌"飞柳飞"是一种仪式音乐,因其中的衬词"飞柳飞"而得名,音乐旋律在五度音域内来回变换,独具韵味,通过独唱、对唱和齐唱的形式,在祭神祭祖祈福美好生活中演唱,音乐简洁淳朴,民族风格浓郁,探析悠久的瑶族音乐文化,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今天乡村振兴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诗在诞生之初,与乐、歌是合一的.西周时,诗、乐、歌仍然是三位一体,但在祭祀活动中,乐歌为主,诗辞为辅.从春秋时起,乐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乐歌被天子、诸侯混用,逐渐向声乐、表演的性质转变,最终被新声取代.而诗辞作为乐歌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歌诗、赋诗、引诗三种并行不悖的用诗方式之后,便成了专讲义理的工具.自此,诗乐彻底分家.  相似文献   

12.
春秋诸国林立,争战不断,郑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建国初期实行强硬霸主外交,中期采取与诸小国共通的“唯强是从”态度,后期向强国争取自主平等对弱国威兵相加。郑国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它既反映了春秋小国外交的共同特点,又体现了郑国外交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音乐美的起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可从中国原始图腾歌舞的“神人以和”的分析开始,探讨中国音乐史上的音乐美起源的问题。春秋战国“乐”破“礼”而出,标志着音乐形式美的独立,到了魏晋,王弼提出“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标志着音乐美真正的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14.
《国语》和《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史家多据此两书考察先秦历史。然而,在中国音乐史的视野中,这两部著作同样重要,它给我们呈现了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以外的别一番面貌,这就是崇尚音乐、热爱音乐,上层人士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正是在这个音乐的时代,产生了关于中国音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概念,其影响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的7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它们在精微、风采、神韵、气韵、意境、节奏等中国文化精神上有不同层次的体现。远古时期音乐的神秘悠远,夏商时期音乐祭神的风韵,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仪礼气韵,秦汉时期律学开启精微之风,魏晋时期音乐的融合神韵,隋唐时期音乐的博大气韵,宋元时期俗乐的节奏,明清时期地方戏曲的滥觞等,展现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精神历时性征的多元丰富、兼容并蓄特点,潜藏于内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是气韵生动和清微淡远。  相似文献   

16.
源自远古时期祭祀活动的礼乐传统,经周公改良以后,被赋予了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流传到春秋时期,由于急剧变迁的社会形势,礼乐文化几乎完全承担了进行政治教化、区分社会等级的任务。礼与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具有相同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文化功用与政治目的从这一刻起,具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并深深影响后世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