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 《现代语文》2011,(2):60-61
《明湖居听书》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必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课文记叙了老残游历济南时听大鼓书的情景,重点描绘了女艺人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和艺惊四座的表演效果。为了描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者运用了烘托映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尤其是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和演唱的描绘,特别是通过整段的多种不同的“比喻”来描摹声音,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描写得精彩传神、新颖独到。  相似文献   

2.
殷业同学问:声音没有实体形象,而且转瞬即逝。但读过《明湖居听书》之后,总觉得对白妞的演唱描写得很具体、很生动。作者是怎样独辟蹊径描写音乐的呢? 《老残游记》的作者对王小玉演唱魅力的描写确实是煞费苦心的。在课文节选的文字之前,作者就对白妞的说书作了一系列“耳闻”性的渲染和铺垫、(参见“文史博览”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的开头部分,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依然先从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以及观众的议论来铺垫烘托白妞的演唱技艺,接着才是从出场、演唱和反应三个方面着墨,来正面描写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而体察、领悟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演唱的,确实很有意思。音乐本来是诉之于人的听觉器官的,不是实体的存在。如何使听者明其妙,未听者也知其妙,这确实需要娴熟的表现技巧。作者为了清晰地表现没有实体形象且转瞬即逝的声音美,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  相似文献   

3.
一、自学目的:学习本文描写声音时采用的多种手法。了解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陪衬作用。二、自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5至第9自然段),了解白妞鼓书的高超技艺;了解比喻在描写歌声中所起的作用。三、自学提示:(1)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答:写艺人白妞精湛的歌唱艺术。(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演出前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从三个方面:一是听众入场早,来得多。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近代小说《明湖居听书》 ,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写得非常成功。全文从写作方法上看 ,衬托方法有其显著特色 :一、用动衬静 ,环境烘托 ,蕴含狂热观众 ,衬托说书魅力。说唱的声音之美 ,并无实体形象 ,全靠听觉鉴赏 ,直接描写很不容易 ,因而小说开头落笔不凡 ,极力描写戏园的盛况 :一是听书的很早就到了戏园。不过 10点 ,“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 ;11点钟 ,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 ;不到 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 ,白妞说书是在下午 1点钟。二是听书的人多。园内已经坐满 ,但“不断还有人来”。因为人多 ,…  相似文献   

5.
场面描写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场合中,展开以人物为活动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的作用是表现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场面描写既要有环境,又要有人物活动;既要有面的勾勒,又要有点的描绘。要有动有静,有主有次。记叙文中的场面,实际上是作者通过复呈式的描述,把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场面转化成书面语言。让读者阅读这些文字时,通过再造性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还原为可感性的生活画面。场面,是记叙文中“人”(或物)、“地”、“事”三结合的基本的单位。在一个场面中,总可以看到一个具体而形象的生活环境:夏夜的湖畔,黎明的…  相似文献   

6.
一、环境气氛的描写。 描写环境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课文一开始就对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明湖居这个戏园子的盛况作了必要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听众到场情况、舞台设置、场内秩序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首先,课文介绍了“明湖居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100多张桌子”,可容纳100多人,说书时间是下午一点钟,可是早上10点钟,场内已座无虚席,有人怕没座位,连早饭都没吃就赶来。从开演前三个不同的时间—“不过10点钟”、“到了11点钟”、“不到12点钟”—听众到场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  相似文献   

7.
写作文时,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往往都离不开描写场面。每个场面里总有许多“人”和“物”,还有不同的“事”。怎样才能让笔下的场面鲜活地跳起来呢?写场面,一定要“点”“面”结合—既要概括“面”,又要具体描写“点”。也就是说,在写活动场面的时候,既要写出人物活动的整体情况(这就是我们说的“面”),还要写好活动中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具体情况(这就是我们说的“点”)。“面”的描述可以把活动的整体气氛展现出来,“点”的描述可以让人们对活动中最突出的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短文写的是课间活动,小作者把“面”写得不错,让人感觉到欢快…  相似文献   

8.
[话题由来] 写事,特别是写活动的文章,可以说不能没有场面描写,而场面描写又离不开“点面结合”。面,就是指一个场景的全貌,包括天气、景物、人物、气氛等等;点,指场景中的个体,也就是具体的某个部分。点面结合,能使读者既对场景有全面的了解,又能够了解某些具体的情况,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同学在描写场面时,要么只写“面”没有“点”,不能给人具体的感受;要么只写“点”没有“面”,让读者感受不到场面的整体气氛。这样的场面描写是不成功的。下面来看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9.
《明湖居听书》写白妞说书“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高中语文注句中“霍然”为“突然”。此注似欠准确。首先, “霍然”若释为“突然”,则与该句“忽”字语意重复,行文变得累赘。其次,从语境看,白妞的唱书不应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令人感到“突然”的一声,“霍然一声”应是使  相似文献   

10.
一、习作内容、要求及难点分析第九册“基础训练4”的作文训练是:写自己参加过的或看到的一个场面,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这次习作,从内容上看,有两点要求:一是写自己参加过的或看到的场面;二是只能写一个场面。从表达看,也有两点要求:一是写清活动的经过;二是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上述要求,难点是“场面”概念的理解和“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场面概念理解是否透彻决定了选材的广度。学生生活中虽不缺乏场面,但对“场面”缺乏准确全面的理解,因而形成选材上的难点。“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决定了要确定主要人物,掌握描写人物和活动的方法。但学生在叙述中往往不能确定“主要”和“次要”,不能掌握描写主要人物和活动的方法,因此形成写作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呢?一是必须有人物活动。二是场面不是静止的,是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进行场面描写,既要写环境,更要写人物的活动;既要写“面”,又要写“点”。这样“面”和“点”结合起来,人物与环境相映成辉,生活画面就热闹起来了,就有了勃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内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是从事件中截取的一个横断面,人物活动是场面描写的中心。场面描写通常可以起到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烘托事物、点明或暗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场面从情感体验来分,有热烈的、激动的、安静的、悲伤的、壮烈的等,从具体内容来分,有  相似文献   

13.
《明湖居听书》写了白妞、黑妞、听众、琴师等人。如果说白妞是红花的话,那么,黑妞、琴师、听众等就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课堂上,处理非重点部分,我主要是通过抓关键、妙点化的方法去完成的。比如作者竭尽笔墨之能事,着力渲染了说书前明湖居人多。从哪些描写中足见人多?老残只能在人缝里坐下;卖烧饼油条的顶着篮子。特别是一个顶字,用得颇为传  相似文献   

14.
“场面”就是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中以展现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如节日联欢场面、战斗场面以及各种竞赛、活动场面等。对这些场面所作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有衬托人物、渲染气氛和推动事件发展的作用。掌握了场面描写的技巧和方法,遇到写活动、比赛这一类作文时,我们就多了一门绝招。一、师生对对碰:场面描写的基本技巧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枝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经验夸夸谈师:这段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场面?生:描写了开国大典上群众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游行场面。师:真棒!场面描写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物的活动。短文中的场面描写涉及到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活动?生:写了游行的群众,他们擎着...  相似文献   

15.
侧面描写即铺垫吗?山东定陶县二中刘方,薛志扬高中语文第四册《明湖居听书》一文自读提示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方法:“这段文字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股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的对白妞说...  相似文献   

16.
白妞说书一段的艺术技巧,正像作者对白妞演唱所描写的那样:如登泰山,一山比一山高。及至白妞出场,犹如奇峰突起,一览众山小。之所以取得如此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在最后用一系列的视觉形象再现听觉形象分不开的。否则,仍沿用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之类以声比声的手法,这段文章很可能就成了虎头蛇尾的败笔。  相似文献   

17.
写人叙事时,同学们要注意描写精彩生动的场面。否则,人物缺乏活动的舞台,情节无法展开,气氛无法营造,主题无法深化,形象无法鲜活,文章自然不会产生活泼的感人效果。如何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努力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呢?一、定基调,渲染气氛当人物置身于特定的事件中,必然会产生各种情绪或态度,或欢快激动,或肃穆庄严,或紧张喧闹,或悲愤伤感等等。这就是气氛渲染中的感情基调,是营造整体氛围的前提,是场面描写成功的关键。夏衍《包身工》的开篇部分,以沉痛的笔触、铺叙的方法,生动地状写了一群被蔑称作“猪”的人在起床前后的紧张杂乱的活动场…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琵琶行》将音乐描写和人物刻画的高妙结合,早已为人所称道;而诗中的环境描写,更为人所叹赏,如“枫叶狄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它们或暗示时令和时间的推移,或渲染凄凉情景,或烘托音乐效果,无不各尽其妙,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9.
描写了场面或过程,可以更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描写时,要把人物活动交织在一起,偏重于动态描写;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既有面上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一般可以采取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同学们怎样才能真正掌握描写的方法呢?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20.
“梦湘先生”实有其人江苏金坛市华罗庚中学张放《明湖居听书》一文,写至文末,评品王小玉(白妞)说书技艺,引出了一位不到三十岁湖南口音的青年“梦湘先生”的评溶: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尚不过瘾,倒是“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两字下得妙!刘鹗《老残游记》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