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更"移入带"得"动补结构的语法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八百词》讲程度副词“更”修饰动词短语时指出:“动词后用‘得’引进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本文认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更”都可以移到补语里去,而是要受到补语意义、补语结构以及程度副词“更”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男生阿K     
罚抄课文阿K没有认真学课文,老师对他说“:嗯,不弄懂课文不行,那好吧,我们把这篇课文抄10遍。”第二天,阿K把本子交给老师,老师一看:“怎么,你只抄了5遍?”“咦,老师,你自己说的,‘我们把课文抄10遍’,那么就该我抄5遍你抄5遍了。”从现在就开始练阿K放学回家激动地跟爸爸宣布:“爸爸,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北极探险家!”爸爸:好极了!”“我要立刻开始训练自己。”“怎么个训练法?”“每天给我两元钱买冰激凌,这样将来我就能适应寒冷的天气了。”男生阿K@小乔  相似文献   

3.
开心笑吧     
《现代语文》2005,(9):40-40
舅妈“我听说,你跟玛丽的婚事吹了?”“对,她嫌我穷。”“你跟她说起过你有一位有钱的舅舅在美国吗?”“说了。现在她是我舅妈了。”从反面理解有个失恋的人愁眉苦脸地告诉朋友:“我所爱的人拒绝了我的求婚。”“这有什么呢,”朋友说,“我告诉你,女人的话,有时得从反面理解。她说‘不’,就意味着‘是’。”“可是她没说‘不’。”“她说什么?”“她只说了‘呸’。”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里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两个:“没(有)”和“不”,当它们碰上某些动补短语时(限于补语是表示动作结果的短语),其结合形式有以下三种:1.当“不”用在动补结构中间构成“动 ‘不’ 补”格式时,  相似文献   

5.
“吃 愁”     
张丽钧 《河北教育》2013,(11):47-47
一个习练书法的朋友向大家现场秀书法,每人获赠的均是其最拿手的"吃茶"二字.轮到我时,我说:"我不要‘吃茶’,我要‘吃愁’."他愣了,问:"你确定要‘吃愁’?——‘愁苦’的‘愁’?"我点头.他冲我愣了两秒钟,然后,笔尖蘸饱了墨汁,开写.他似乎不曾练过那个"愁"字,拧着眉头跟它较劲.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围观者七嘴八舌:只听说过"吃茶"、"吃苦"、"吃亏",咋又弄出个"吃愁"来?写到第N遍的时候,"吃愁"终于写得颇像样了.我舒口气说:"好了,就这张了!"不想,书法家竟叫起来:"等等,这张我得留着!我再写一张送你吧."  相似文献   

6.
今天,小黄莺把自己刚刚写好的作文交给了啄木鸟医生,它想请啄木鸟医生看看自己写的怎么样。啄木鸟医生拿起眼镜仔细地读了一遍,它指着小黄莺的作文本上的一句话说道:“小黄莺,你看这句话:小鸡对妈妈说它学完习再来吃饭。‘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你把它拆开,中间加个‘完’字,词的整体结构就被破坏了。这就是生造词语。应把‘完’放在‘学习’后面才行啊。”“是这样的句子吗?小鸡对妈妈说它学习完再来吃饭。对吗?”小黄莺说。“你真聪明!”啄木鸟医生高兴地表扬了小黄莺。小黄莺不好意思地笑了。病句1我们集体走进科技馆,之后便三群两伙地…  相似文献   

7.
作业本发下来了。咪咪打开作业本,发现很多词语都画上了红线,它们是:很白、很黑、很香、很酸……老师还写上了一句批语:你用了那么多的“很”字,“很”字真的太累了。咪咪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请你读读这些画线的词组,有什么感觉?”咪咪认真地读了两遍,说:“一篇作文里,用的‘很’字太多了,觉得很单调,而且也不形象。”老师说:“如果把‘很白’换成‘雪白’,‘很黑’换成‘漆黑’,‘很香’换成‘香喷喷’,‘很酸’换成‘酸溜溜’再读读看,感觉又怎样?”咪咪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读了两遍,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换上了您说的这…  相似文献   

8.
对外汉语教材《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认为“时量补语和宾语之间可以加‘的’”。通过对权威语文工具书和大量语料进行考察,作者认为“动词 时量补语 ‘的’ 宾语”不应作为普通话的一条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9.
补语是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后面的非名词性成分,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构成补充关系,可以归纳为:动形 〈非名词性成分〉。表示时间量的数量短语例外。因为表示时间量的数量短语既可以作宾语,如:学习时间过去了三年。也可以作补语,如:学习小组成立了〈三年〉。根据补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补语可以分为:1、结果补语:他喝〈醉〉了酒。2、程度补语: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3、趋向补语:他站〈起来〉回答问题。4、状态补语:夏天的雨来得〈猛〉,去得〈快〉。5、数量补语:这本书他看了〈三遍〉。6、时间补语:这事发生〈在197…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一册《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句子:“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我认为,“一群”后的名词 “们”这种形式是不规范的。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说:“‘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语尾,不是每逢不止一个人的时候就得加个‘们’。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胡裕树  相似文献   

11.
江苏教育出版社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第215页上说:“独立语是句子中间插入一个成分。不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也不同这些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同时既不起连接作用,也不表示语气。常见的独立语有‘比如’、‘正如’、‘看来’、‘看起来’、‘算起来’、‘可惜’、‘特别是’、‘你看’、‘你想’、‘听说’、‘相传’等。”  相似文献   

12.
怎样评价一堂课?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题目,一课听下来,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84年暑假,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烟台市召开的“全国高中化学新教材分析会”上,一些学者、教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所长武永兴教授说:“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让‘教’服从于‘学’,重点要放在学生‘学’上。过去我总认为听一堂好的课是一种享受,欣赏教师如何说话,做手势,让学生听了高兴。认为这是一种艺术。但是,忽略了学生要靠自己‘学’。尽管你讲得很好,非常生动有趣,但总不如你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好。”他又说:“因为我过去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我先否定自己的旧观点。大家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简称《教科书》)《语法·句子和句子成分》讲句子成分时说: “构成句子的成分,有主语(用‘=’标示)、谓语(用‘—’标示)、宾语(用‘﹏’标示)、补语(用‘<>’标示)、定语(用‘()’标示)、状语(用‘[]’标示)和中心语(用‘·’标示)等。这些句子成分可以由单个词充当,也可以由短语充当。比较下边两个句子: 太阳出来了。 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两个都是主谓句,都有主语和谓语。不过前一句的主语是由名词‘太阳’来充当的,谓语是由动词‘出来’充当的。后一句的主语则由短语‘一轮红日’充当,主语里边又包含着定语‘一轮’和主语中心语‘红日’;谓语由短语‘渐渐升上天空’充当,谓语里边又包含着状语‘渐渐’、补语‘上’、宾语‘天空’和谓语中心语‘升’。这些定语、状语、补语、宾语和  相似文献   

14.
介词“於”字在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问题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该用“於”字,什么时候不该用“於”字),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已久的重要的语法问题。王力在指导研究生时说:“我们可以做一篇文章专谈《史记》中这种所谓省略‘於’,字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用‘於’字,在什么情况下不用‘於’字。”这种建议,以点带面,显然有助于说明“於”字在古汉语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问题。根据个人的考察,“於”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於”字的有无,严格地说不是由句式决定的,而是由补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决定的。换言之,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就句式看,“於”字有无是任意的;而就补语意义看,“於”字有无不是任意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第二册课本第 62页 :“他画的人物……人们称赞说 :‘吴带当风’。”第 1 3 7页 :“陆游从小好学 ,他写诗回忆说 :‘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中国历史》第三册课本第 2 9页 :“数十年后 ,不仅‘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课本第 1 3 2页 :“号召‘爱国之豪杰共图之。’”按规范的标点符号用法 ,上引前两例属直接引用 ,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后两例属部分引用 ,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引文的标点问题@徐敏$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九冶二中  相似文献   

16.
世间有哪种爱比父母的爱更博大,更伟大? 世间有哪种期盼比父母的期盼更能牵动儿女的心? 可让人心痛的是,在当今社会,多的是“舐犊情深”的父母,却少有愿意“报得三春晖”的孩子。一遍遍读《不能委屈你》,一次次地产生心痛的感受,总提问:“‘你’怎么了?‘你’忘了自己用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第三册课本第54页“语法·句子的主干”中指出:划分句子主干“碰到中心语前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当然,这一说法在通常情况下是正确的,如:  相似文献   

18.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中医!”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一本外国杰作,若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受。”①怎样才叫译得好呢?译得好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毛病呢?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译文是大抵比不上原文的。”②梁实秋先生也说:“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和原作比较,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③大翻译家傅雷曾写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④朱光潜教授曾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  相似文献   

20.
那天我正在看碟,学英语的老妈捧了本书进来,我们有了这样的对话——老妈:“这个‘I don't know.’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不知道。”老妈:“送你上学上了几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我说:“不是!就是‘我不知道’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