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下一代的教育,历来是人们重视的问题之一。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品质上没有呈现群体间的显著性差异,却表现出一些相对倾向性的特点。目前,我国家族教育中,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普遍存在着“四过”(即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和“四怕”(即一怕孩子学坏,二怕孩子不成才,三怕孩子不孝顺,四怕孩子发生意外)现象。这样必然造成某些独生子女行为上是“自我中心”,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认识客观世界时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人际关系上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靳宁 《山东教育》2011,(6):44-45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镇化的居住环境.使得同龄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交往机会大大减少。带来了很多幼儿交往缺失的问题。于是,我们和家委会成员一起策划了“爱的约定——幼儿家庭结对交往”活动.即孩子自由选择伙伴,定期到彼此家中做客,  相似文献   

3.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就对孩子百般呵护,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他们生怕孩子与他人打架吃亏受气;怕孩子跟伙伴学一些不良习惯;怕孩子疯野了……孰不知这样实际束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交往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种需要,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比孩子与成人交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互相交往中,才能学会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交往中,还可以学会处理同伴间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对于家中的宝贝,家长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以“怕孩子累着”,“怕浪费时间”,“怕孩子把事情搞糟”等等为理由,把孩子们照顾的无微不至,恨不得能将所有的事情都代劳了。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我们就学龄前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情况,对集镇156户、乡村110户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龄前独生子女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而作为儿童个体社会化承担者的家长的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交往。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交往的态度、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1.隔离型。主要表现为家长未认识到孩子交往的价值,不帮助、不赞成甚至阻挠孩子的交往,使孩子在家中缺少甚至没有同龄伙伴。2.控制型。由于双亲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担心孩子在交往中吃亏、闯祸或发生意外,对孩子的交往对象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交往能力的全面人才,然而今天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现代城市生活使孩子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失去了共同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并且养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不合群、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为了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良好的交往素质,应重视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如何培养孩子善于交往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大多孩子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合群等表现。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李忠忱教学法实验”开展以来,我们运用儿童智力学具,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很多父母都为自己的宝宝缺乏交往能力、不能与伙伴和睦相处、缺乏分享意识等表现感到担忧。确实,这些都是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毛病,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位专家曾经讲过“,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有伙伴,让他在伙伴中学习人生。”由于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导致他们没有玩伴,缺少交往的机会。孩子童年伙伴的缺失,对他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个缺陷,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交往铺路架桥,为孩子结交伙伴穿针引线,教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与人分享,和睦相处,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伙伴意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伙伴意识”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忧虑·深思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结构下,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这无可非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也应“运”而生。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一些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做一颗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相似文献   

10.
独生子女曾一度被学术界认为是“问题儿童”,特此意见的人认为独生子女聪明、健康,但胆小、自私、不善与人交往等。近些年来的研究趋向则更多地对此持否定意见。就独生子女的社会性交往来说,我们赞同后一种意见,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从总体上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交往能力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且几乎所有的分项比较也没有反映出显著性差异,甚至有些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强。我们认为,独生子女是否优劣,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家长,教育者对独生子女的认识、态度、以及教养措施,这是决定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孩子孤独的问题就很有典型性。1.独生子女孤独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得独生子女往往会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备受长辈的关心和宠爱,似乎不应该有孤独的体验,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中国妇女报》的一份家庭问卷显示,“孩子没有伙伴”为当今家教十大难题之一。该报告还称,14.8%的孩子自述“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可见,独生子女的孤独问题较为普遍。2.孤独的由来首先,缺少天然同伴(兄弟姐妹)的交往。同伴…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上怕掉”,使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会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我们提倡“吃苦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叫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不是叫孩子吃大苦,受大累。而是要把他们从温室里“赶”出来,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一受挫折,经一经磨难,从而知道稼穑之苦和生活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使孩…  相似文献   

13.
十、莫给孩子“吃偏饭”希望老师或有关方面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关照,即多吃一点“偏饭”,这是许多家长的潜在心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总有太多太多的担心,怕他竞争不过别人受委屈,怕他弱小受到别人欺负,怕他生活能力低麻烦多等等。于是,有些家长千方百计讨好老师,有的甚至竭尽全力为学校做贡献,只求让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家长与教师的紧密配合是改进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是,给孩子“吃偏饭”却有百害而无一利。在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逐渐显示出其特性,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有利于家长正确、及时地实施家庭教育。首先,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有精力去疼爱孩子,怕孩子不高兴,怕孩子受委屈。结果,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性子去做,时间一久,孩子就变得娇气和任性了。  相似文献   

15.
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家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放学后,常常独自一人在家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他们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长此下去,容易形成“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不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必然有其独特性,那么,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有哪些特点呢?具体分析有如下一些特点: 1.娇气和任性。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有精力去疼爱孩子,怕孩子不高兴,怕孩子受委屈。结果,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时间一久,孩子就变得娇气和任性了。 2.独尊心态。由于独生子女受众人的疼爱和服务,易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 3.自私行为。多数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也就缺少友爱谦让的精神,其多数有自私自利的行为。 4.忌妒心理。独尊和自私的心理状态的延伸,就是独生子女的忌妒心理的表现。 5.依赖心强。由于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必然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6.逆反心理。娇宠惯了的孩子难以接受家长说“不”,很容易形成有意违背家长意愿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计划生育认识的加深,加之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也日益增多,这些独生子女容易成为"太阳系的中心",成为家长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宠儿,这种行为明显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孩子日后走上社会.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的生活环境,缺少同伴间的交往机会;同时,由于科学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当其来到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就会出现种种交往上的障碍。但审视当前幼儿园开展社会性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凭主观确定学习内容,教育方法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幼儿缺少交往技巧的实践;同时,教育措施存在着即时性。  相似文献   

19.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家教秘诀”在中国的家庭中很常见。有专家认为,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已经成为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独生子女家庭让孩子成为全家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着“心肝”转,许多家长把全部爱心、过剩的精力、大量的资金倾注到孩子身上,然而这种爱的倾斜很容易变成溺爱,甚至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相反,在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同时,也有不少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始终信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说:“…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家庭中普遍的现实。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方面并无差异,当孩子在能够独立行走并掌握了简单的口头语言后,就自然会喜欢与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孩子一起玩耍嬉戏,这大约是在孩子两岁前后,但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如果父母亲不为孩子提供一些与同龄孩子相互交往的机会,孩子就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于会出现“独占、自私、孤群、不合群”争性格特征,这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了。因而,当孩子两岁以后,父母亲就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寻找一些年龄相仿的伙伴,比如从邻居中寻找,从亲友中寻找,使孩子有较多的机会与同龄伙伴相处。同龄伙伴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任何请热儿童心理的成年人都不可企及的。几个在体能、智能、经验诸方面相差不多的孩子,很快就会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之间确确实实是有“共同语言”的。一个孩子想出来玩法,另一个孩子也一定玩得来,在玩的过程中,一方也不可能过分领先而使另一方失去兴趣。这种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于培养孩子的交友能力,竞争能力,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