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丽甍 《文教资料》2013,(11):48-50
印象派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都是十九世纪末标新立异的艺术流派,这两个流派的艺术家都善于捕捉事物瞬间的印象,喜爱创造朦胧、缥缈、充满幻想性令人难以捉摸的意境,二者在艺术创作中都不再关注传统的结构轮廓,注重色彩在作品中的应用。印象主义画家认为任何物体的颜色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时间的光线下事物的色彩应该是变幻的。他们借助阳光对物体的直射或斜射赋予笔下作品缤纷变幻的奇特魅力,让自然界的无穷变化都从色彩中跳跃出来,从而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去体会自然界的真实,感受五彩斑斓色彩占据主导位置的审美理念。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充满画面性,他擅长将自然界中事物的色彩融入音乐中,不拘一格的调性和和声织体及配器赋予了旋律浓厚的色彩,这种音乐的色彩性使人耳目一新。尽管印象主义绘画和印象派音乐是两种门类,但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共同的艺术表现特点——色彩性,这是印象主义艺术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印象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结束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西方音乐史的崭新阶段。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将音乐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全新观念之上,以其特有的音乐天分和艺术旨趣,将作曲家观察客体所得的瞬间印象融人音乐作品之中,酣畅淋漓地演绎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鲜明特点。他在钢琴作品中运用的和声、力度、触键、踏板等多种创新手法,不仅准确、完美地表达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独特个性,并且促使印象主义音乐逐渐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彪炳史册的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3.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在音乐艺术发展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钢琴音乐开创了印象主义风格的一代先河,其作品以新颖独到的特色而备受赞誉,尤其是《二十四首前奏曲》可称为是富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4.
德彪西是开创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锋,他的作品通常带有朦胧、梦幻、空灵、飘逸的色彩,在乐曲创作方面打破了以往传统音乐形式上的束缚。在和声中习惯使用平行五八度和弦、无调性和弦进行等,在配器上大多数采用"重管乐,轻弦乐"的手法,让音乐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本文通过对《游唱诗人》这首作品在旋律、和声、创作背景等方面上进行详细的分析,更直接、清楚的阐释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绘画存在共性,体现在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对东方文化及艺术的共识、精神境界等多个方面,本文就以上的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旨在为艺术比较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 人们普遍认为印象主义音乐应该是从德彪西开始的。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家们,受“印象主义”绘画在艺术观念上的影响,多以绘画、自然景物、象征主义诗歌为题材,表现感觉世界的主观印象。与印象派画家对光和色的理解一样,印象派音乐家用音色、音响来表现自然界中光和色的变化,形成了印象主义独特的音乐风格。 然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严格地讲并不是从德彪西开始的,只不过德彪西的时代使其走向了繁荣。从音乐表  相似文献   

7.
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在现代音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音乐家。其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影响了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的音乐风格走向。他的音乐风格打破了传统的西欧风格,其音乐创作具有朦胧、梦幻、柔美和优雅的特点,形成了独具风格特点的音乐流派,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田华黎 《成才之路》2010,(26):68-68
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伟大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克洛德·德彪西.非常热爱音乐。他试图让音乐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束缚,他的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像自然界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是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相似文献   

9.
以“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为主线,阐述“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与时代各相关文化要素的关系,认为“印象主义”音乐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萌芽孕育,在两种美学思想的斗争中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繁荣,进而具有双重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打破传统音乐的惯用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技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从而揭开了近现代音乐运动的序幕。本文从他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牧神午后》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德彪西的音乐艺术特征。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印象主义乐派总体特征加以考量的基础上,对德彪西——印象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的音乐风格加以细述,明确了印象乐派的历史地位,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直以其在短篇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她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基础的叙事框架,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断变换叙事视角;运用叙述者内隐的自由间接引语模式,传达出叙述者和人物的双声效果,使小说融入朦胧的审美色彩;采用透视人物意识活动的意识流手法,重新组合时空秩序,模糊了现实和心理的界限,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描写印象式人生场景的片段,捕捉心灵瞬间的顿悟,利用声、光、色等意象和自然景物的象征赋予了作品散文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旗手,其作品朦胧美的特点来源于当时的历史化基础及他的美学思想;其创作手法摆脱了传统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丰富了音乐配器、和声等表现手法;是二十世纪音乐节奏、旋律等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源点。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家的生涯》普契尼根据法国作家穆勒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改编而成的,其中《多么冰凉的小手》被认为最优秀的片段,这部作品无论在表演技巧上还是歌唱技巧上都是很有难度的,而且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很合乎逻辑,并出现在剧中恰到好处的地方,这部歌剧通过描写诗人鲁道夫与咪咪初次见面到最后两个人生死离别,展现了他们善良的内心思想和朦胧的爱情。  相似文献   

15.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八十年代初,理论界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关于新诗创作的大讨论。1983年后,讨论基本结束,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渐渐剥离出朦胧诗,在解读的基础上进入新的阶段。80年代后期,舒婷诗歌研究一方面越来越细致深入,一方面又被整合进朦胧诗潮中,置于学史中重新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水彩画的本体性是写意水彩画的基础与前提。写意水彩画是将西方水彩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方法与民族艺术精神的有机融合。认识和理解了水彩画的本体性、写意性以及二者的关系,就为水彩画的写意图式找到一条较清晰的创作路径。  相似文献   

17.
哲学方法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方法,本文从写意方法出发探讨了“代替型”政治与“代表型”政治的权力来源、合法性基础、权力运行机制以及二者与政治宽容的关系,并分析了从“代替型”政治到“代表型”政治转化过程中政治宽容产生的条件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复。  相似文献   

18.
The validity of indices of departmental research performance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peer review is critically examined. The three types of peer review under investigation are: journal peer review, grant-giver peer review, and impressionistic peer review. It is shown that, of the indices considered, only those based on journal peer review constitute tru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hat are capable of yielding a reasonably valid measure of departmental performance. A basic requirement of a performance indicator is that it should relate output to input. None of the indices based on grant-giver peer review or impressionistic peer review satisfies this criterion. They are therefore unable to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 UGC seeks to obtain in its 1989–90 evaluation, namely, an indication of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departmental research programmes. On both a priori and empirical grounds, indices based on grant-giver peer review and impressionistic peer review are shown to yield unsatisfactory measures of departmental research performance. Fifteen serious defects are identified in indices based on grant-giver peer review, and nine major flaws are highlighted in indices based on impressionistic peer review.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duct of the UGC's 1989–90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