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解青 《传媒观察》2011,(6):60-6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飞速发展,大量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语言文字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在词语的使用方面格外活跃,新词新语大量产生,外来词语大量涌入。作为传播新闻的工具——"新闻语  相似文献   

2.
新词新语与新闻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词新语的大量产生和广为流行,是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在新闻语言中,新词新语出现频率很高,不少新词语新用法正是借助新闻媒体通行起来的。本文在分 析新词新语特点、类型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正确使用新词新语的问题 。  相似文献   

3.
新闻中的新词新语不是凭空产生的。新词新语的产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新词新语的创造和理解依赖人们头脑中存储的大量百科知识和进行隐喻思维的认知能力。隐喻思维的创造性和联想性使得新概念、新词语不断地产生,人类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词新语浅议白云近几年,社会上广泛流行“公话”“公车”“公厕”等词语。有人提出异议,说“公话”之类新词新语是不规范的生造词。那么,它们究竟算不算规范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类现象?如果认真分析,便会发现这些年出现的新词新语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消息是要向受众报道的一个新闻事实,是要以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一个最基本的新闻信息,消息的标题就是用准确的词语向受众表达一个基本的事实,但是有些消息的标题却使受众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看过新闻之后,才恍然大悟,标题模糊化,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本就消息标题不能表达新闻事实的模糊化问题作一归纳和分类。  相似文献   

6.
陈群 《新闻爱好者》2007,25(5):36-37
现代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中的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地涌现。而以缩略原词语构造新词语的方式所成就的缩略语,“在新词新语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杨华 《新闻世界》2012,(1):13-14
新闻报道是“话语”,是意义的框选和建构。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报道,选择了“词语”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将词语在新闻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归纳为定性、渲染、规范、预设等四个方面。文章认为,新闻话语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从而使得纯粹的新闻客观性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语境.大众传播语境下所形成的互动性等特点,不仅使新闻语言在词语的使用、话语的角色定位、语言的运作方式等方面有了新变化,同时,广大受众通过新闻语言反映出其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促使新闻语言不断革新,以适应受众的这种多元的、全新的心理与思维变化.  相似文献   

9.
郝斌生 《新闻与写作》2003,(1):20-21,22
近几年新闻传媒界出现了一个新词——“新闻策划”,而且这个新词的出现频率也相当高。我以为,如果把新闻策划理解为宣传计划、提纲,在一个阶段或一个领域内,对新闻报道工作所实施的有组织的统一行动,还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但如果把新闻策划理解为新闻谋划、新闻运作、新闻导演等等,麻烦就很快找上门来。事实上,“新闻策划”一词的提出怎么能不让人往谋略、运作、甚至炒作等方面去理解呢?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策划与  相似文献   

10.
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因其与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步性、未知性,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传播方式,但电视媒体往往囿于新闻栏目的时间制约,不能对所有重要新闻事件都及时地做现场直播。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最大限度地挖掘新词价值,就需要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编辑过程中多用现场。为此记者要善于观察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启高 《新闻窗》2014,(5):92-92
一、新媒体对广播新闻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快捷、迅速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内容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受众在网络上获得的新闻也更加具有新鲜性。在网络媒体上,受众能根据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网络新闻有着更强的互动性,另外一个层面能充分体现受众的话语权以及民意表达权。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行业内容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传统媒体新闻消息的获得只能依赖记者自身去发现,或者通过受众的电话爆料。  相似文献   

12.
任孟山  王琳 《中国编辑》2023,(11):77-83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受众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参与新闻生产。短视频技术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识鸿沟,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并理解信息;也赋予了受众“可见性”的权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受众生产与传播的新闻短视频也存在模糊新闻公共属性、加剧后真相风险、信息侵权和信息虚假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短视频平台、受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规范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从赋权到规约,形成良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3.
接受新闻传播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很大的选择性。如果受众对传播毫无兴趣,就可能不注意它,即使注意也不会持久。因此,符合受众的兴趣,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众的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所引起的,但也和受众自身的状态,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受众自身的状态不同,无意注意的情况也就不同。因此,新闻传播引起受众的注意不仅取决于新闻信息的特征,而且也取决于传播内容和受众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许多新…  相似文献   

14.
荆婵 《新闻传播》2009,(8):69-69
社会新闻是与受众心理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正是因为这样,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才显得举足轻重。受众的思想、情绪、喜好等.都是社会新闻所要及时把握的。也只有及时地抓住受众的心理和满足受众的需求,社会新闻才能继续得以发展以及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人类语言展现其活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新词新语的创生,语言的破格,各种修辞格大胆而巧妙的运用等等要归功于新闻作者的辛勤劳动。他们不仅在知识信息上饱餐读者,同时在语言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谈谈双关语在新闻报道特别是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双关,英语里称为Pun,是中外语言所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充分利用人类语言一词多音多义或异词同音近义的特点,在同一句话里同时表达两层不同的意义,以造成语言活泼、幽默或嘲讽的修辞效果。该辞格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语言含蓄,予人联想。例如留洋英国的三位中国球员范志毅、孙继海…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涌现出了很多新词新语.这些词语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只是它表达的意义不同于传统的意义.主流的词语开始被大众创造成“非主流语言”。这种语言日益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其传播与网络等媒体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来探讨非主流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反腐新闻监督"张二江模式"是一些传媒刻意利用性丑闻作为新闻价值第一要素的示范性报道模式,以突出腐败案件主角涉案中的"性词语"、"床词语"吸引受众眼球,方向偏离、主题跑调、内容低俗、品位低下。此类报道通常以曝光揭露批判为由头,用"野史笔法",着墨"情欲"以娱乐方式争取受众。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传媒价值偏离、受众的娱乐心理、媒介生态环境亚健康和色情腐败的客观存在。"张二江模式"引起人们对舆论监督环境恶化,激发社会不良情感和行为,新闻侵权,公众对官员腐败深层问题关注、反思、抨击被弱化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李恪诺 《东南传播》2010,(7):162-163
《智说新语》是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新推出的一档新闻栏目,通过对所选择的社会题材进行评说,带给观众更为深度的信息。一方面《智说新语》丰富了新闻频道的晚间时段,一定程度上有效协调了消息新闻和尝试新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了节目预计的效果。本文试就《智说新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民生新闻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最生新闻以其固有的薪闻特质、庞大的受众群体,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如何做好民生新闻也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客观性、概括性、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新闻用语必须准确,杜绝使用诸如表意混乱、过分夸大、陈词滥调、媚上贬下的词语,以免影响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正确理解,造成新闻传播的负效应。本文对新闻用语的六类偏误进行分析,力求促进新闻用语更为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