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生态环境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由于受众与社会、媒介等系统的互动关系日益变得复杂,受众角色在传播生态中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即大众受众、群体受众和个体受众。对3个受众层面各自涵义的解读,是对受众的多样性及能动性充分认知,同时也有利于传播生态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不同受众类型对实证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社会转型时期特定的属性决定 ,笔者认为 ,现在大众媒介同时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受众 :群体型受众、大众型受众和新群体型受众。受众的差异其实是整个传播模式的差异的反映。在利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大众媒介的时候 ,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设计不同的研究模式和研究重点。应该使研究模式根据研究对象而改变 ,而不是让研究对象去适应研究模式。以前使用的适合每一类受众的“万能型”研究模式有必要进一步细化 ;以促使实证性研究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促进适应中国的大众传播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贾学清 《新闻界》2006,(2):121-121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晚报的突起,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迅速提高。具有浓郁城市特色的都市报、晚报、生活类报纸等,更是把社会新闻作为重要的看点、卖点。社会新闻以街谈巷议为特色,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逸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较强的人情昧,增强了媒介与受众的接近性,因而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要做好社会新闻,就要在写作中很好地揣度受众心理,确立正确的写作理念,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那么,受众对社会新闻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与此相应,社会新闻的内容侧重点是什么?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疏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小雪 《东南传播》2011,(8):120-122
微博作为新兴且受大众追捧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社会营销也是其中之一。社会营销是通过改变目标受众的行为方式实现社会利益,而微博的即时性、可移动性、共享性、传播主体多样性、传播时间持久性等优势有助于促进社会营销的顺利开展,但同时,微博的信息规避性、二级传播模式等特点变相成为社会营销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姚君喜 《新闻界》2006,(1):89-90,88
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认知,不同的受众对媒体的内容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相应地,个体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动机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媒介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7.
秦琴  侯洪 《新闻窗》2007,(1):103-104
纪录片是运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客观地反映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物、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生态,排斥虚构和扮演的功能性节目。然而,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纪录片要赢得广大受众就必须实行大众化,尤其是动物自然类题材,不贴近受众,不感动受众,纪录片就不会最终面向大众。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形式,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宏观因素及媒介价值取向、记者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本文试图从此类新闻报道中探寻出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这样一个路径,并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偏见现象、价值取向利益化和受众选择性新闻接受、刻板印象等影响因素探讨大众媒介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以及受众的认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洋 《新闻世界》2013,(8):340-341
新闻媒介作为新闻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中介,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特别是现在媒介的发展几乎无孔不入,并且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日益加深的时候,消极影响就日益明显。所以新闻媒介应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众影像传播是大众传播理念差异化和受众市场细分化应运而生的产物,其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大众影像传播无法顾及的传播空间、传播广度、传播深度和传播效率。其发展趋势离不开消费社会、受众细分、大众媒体的弱化等社会语境的促动,而行业自我调适与国家法制监管的有机结合则是分众影像传播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刘建勋 《新闻知识》2004,(10):30-31
新闻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社会新闻的提法是新闻内容分类的一种。然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使得新闻实践的追赶步伐越来越快,理论的研究往往难以跟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新闻,早已和传统新闻事业中的社会新闻在其性质、特点、采写编排方法、导向和效果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足以引起新闻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充分关注。如媚俗猎奇,追求感官刺激:性别歧视,造成心理伤害;虚假失实,可信程度不足等等等等。我们对社会新闻热做冷思考,不是要让  相似文献   

12.
媒介公信力     
所谓媒介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介在受众中形成威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景仰.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程度。(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玲玲 《青年记者》2012,(14):23-24
全球进入了经济工业时代,便逐渐成为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大众媒介大多依赖广告商的资金投入而生存,广告商投资资金的目的是吸引大众媒介的受众对其产品进行消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大众媒介在极力鼓吹、传播消费理念."生产者和大众媒介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的目的,结成联盟.  相似文献   

14.
传媒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大众对于传媒的文化信仰相关。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大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判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这正是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不可否认的是,对传媒持有理性批判力的受众主要集中在数量较少的  相似文献   

15.
大众音乐传播的社会心理观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传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音乐文化相互沟通和互动的桥梁,是人们艺术、文化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试从理论维度阐释音乐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所基于的社会心理活动,分别从音乐信息接收、音乐信息理解、音乐传播效果等三个维度对大众音乐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众心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歧视通常是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对女性在人格尊严、权利分配、角色评价及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不公正态度和限制性行为。当前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既表现在个体的偏见和行为上,也表现在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特殊规范和限制上还表现在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定型化虚拟塑造和对女性价值权利的漠视及性别观念导向的错误。本文试图从性别视角,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即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男女具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均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对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作些分析。一、大众传媒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读者买报,必然也希望从报纸中获得一种审美需要的满足。受众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等。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明显地拓宽了,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文心 《东南传播》2012,(11):57-59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由于在人口、地域、民族、资源、分配体制、政府执政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国进入突发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甚至会引起人心动荡、信仰危机、社会危机。大众媒体必须承担起及时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客观报道事实,成为沟通社会各方的桥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李楠 《记者摇篮》2008,(4):30-31
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传媒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媒介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是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大众媒体对越轨新闻的报道比例严重失调。无论媒体是出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博人眼球,以求"眼球经济";亦或是刺激受众心理,以满足受众需求等目的,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量化的。它不但在社会上造成信息污染,引起人们的恐慌,而且会在受众群中形成舆论,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