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人,他们分别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二人都曾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孙中山晚年提出“以俄为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主张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走俄国人的路。可见,俄国对两人的影响之深,同时也表明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借鉴、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晚明曲坛上发生的“沈汤之争”,历来研究众多,或认为是沈汤两人对曲律与辞的不同侧重,或认为源于两人主理与主情的观念差异。本认为这场论争的根源在于沈璟与汤显祖两人对俗雅化的不同追求。沈璟选择贴近民间市井,适应观众的欣赏口味的“俗”,而汤显祖则指向将戏曲作为抒发主题情感,张扬自我意趣方式的“雅”。因此,“沈汤之争”实质上是“俗雅之争”。两人观念中“俗雅”的根本分歧,与两人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有内在联系,在两人的思想中得以体现,在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分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传说在很久以前,吝先生到城里办事,半路上遇到了啬先生。两人一路上说说笑笑挺投机,便结交为友。分手时,两人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饮酒赏月。约定好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但两个人都十分小气,不肯花一分钱。中秋节两人按约准时到了乌有山子虚亭。相互之间面面相觑,见对方都是空手而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邓小平都对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都认为法制建设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吸取和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但两人对法制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人治”和“法治”的认识不同;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关系的认识不同;对法制的功能认识不同。在法制建设实践方式上两人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引人注目的呆子——贾宝玉、薛蟠。一位是富贵悠闲的无能儿,一位是富贵无能的废人。不用承担“补天”之责的两人生活得简单而快乐。这两人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不能为栋梁的男人的极度失望和对大厦将倾的无奈与悲凉。  相似文献   

6.
我们称对教师量化考核的方面为硬着陆;对教师尚没有进行管理考核或无法进行管理考核方面的工作为软着陆。这两个方面就像人的两条完整的腿。有了这两条完整的腿,人才能协调走路,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如果我们只注意硬着陆,而忽视软着陆,那么无异于人丢掉了一条腿,成为单腿汉,其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7.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让观众们深深记住了柯震东和陈妍希这对银幕上最般配的“小清新情侣”,很多观众都希望两人能再度在大银幕上续写爱情童话。于是,在《在一起》的预告片中,两人梦幻般的温暖对视,以及陈妍希身穿纯白婚纱时两人绽放的笑容,让观众们看到了两人再续前缘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孙佳 《音乐世界》2010,(11):48-49
近日,20代演员朴信惠和宋钟基担任韩国全州电影节的宣传大使,为电影节增光添彩。像天使一般明朗、善良又可爱的两人第一次参加电影节,作为年轻的新生代赏,又是好友的两人对自己热爱的事业和人生有着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人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集中体现对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巨大功能。探索两融合的机制关键在于分析其融合的基础、条件及实现融合的途径,这对实现两的有效融合及实现教育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图说新技术     
认识主人的机器人日本本田公司发明的机器人,名叫“阿西姆”。它相当聪明,人指到哪里,它就走到哪里。它还能辨貌叫人,和主人流利地对话。消防机器人我国发明的机器人———“消防大兵”。它会行走、爬坡、越障、喷射灭火,还能到达人不能到达的地方进行侦察、灭火、救援。两人一起用的笔记本电脑这种笔记本电脑,显示屏被分割成两部分。把右边的屏幕转身,接上键盘和鼠标,就宛如两台电脑了。两个人可以面对面地各自上网冲浪、读写电子邮件……如果是你独自使用,那么这两个屏幕一个可用于显示网页,而另一个可用来存文件资料,犹如一人…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和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都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作了一定的叙述,但研究历史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对历史人物的分类,梁启超较传统,钱穆较新潮;对历史中少数人作用的看法,梁启超体现着一种矛盾史观,钱穆则是一种英雄史观;对于研究历史人物作用的看法,梁启超强调了时势造英雄,而钱穆则强调了英雄造时势;关于历史人物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梁启超强调二者的平等地位,钱穆则强调文化对其他领域的主导作用;关于历史人物研究的侧重点问题,梁启超同等看待事业成功或失败的人物,将各种因素综合在一个人物身上,钱穆则更为看重失败不得志人物的作用,强调个人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于华侨史的研究关注较晚,大约起步于民国时期。此后的研究成就体现之一是对华侨贡献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革命与抗战、经济建设、教育建设和侨乡建设四个方面;之二是对华侨国外生存状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华侨同化、华文教育、国外待遇及政府政策四个方面。至于其中所存在的诸如研究理论、内容、史料、研究人员等方面的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建国初期全国高校"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史"等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以其特殊的理论基地地位和影响,在课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培训、教材编写和教学示范等各个方面,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这一历史作用的揭示,与对建国初该门课程的开设及其变动情形的考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的双重向度包括:教学内容上历史的追溯与逻辑的演进,教学方式上诗意的契入与哲理的升华,教学目标上生命的涵咏与时代的担当。双重响度下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既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又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周谷城《中国通史》力图写出完整统一的中国历史,从体裁的确定到资料的取舍、文字的表述、篇章节的安排,都贯穿着这一撰述宗旨.其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通史家风”.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汉语研究的任务就是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考察这种规律性。汉语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质变规律。汉语的历史研究应该从甲骨文开始。长期以来的汉语史研究局限于个别字词、个别读音、个别语言现象,科学的汉语史研究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汉语史研究主要是研究书面语,但同时应该与活的语言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动力的缺乏是由以往学习的结构性缺陷及大学教育对此的漠视所造成的,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根本出路在于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的价值,重建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长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陈衡哲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先驱人物,她的《西洋史》是民国第一批世界史教材之一。她的世界历史观以主张世界和平为基础,强调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认为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道路可以有多种选择。尽管她的世界史观存在凸显精英意识这一局限,但她的世界历史观念及其研究和教学实践,尤其是她对世界和平的执著追求和包含中国的世界历史观,对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往中国史研究过于拘泥王朝体系或其他概念体系,并以此区分学科领域和研究问题,忽略了对划分学科领域的这些概念体系进行反思和检讨,也忽略对历史时期之间连续性的探讨。事实上,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会更关注它们向此后的延伸;而面对另一些问题时,我们则可能更注意它们向此前的溯源。事件史的研究者比较容易把问题的解决放在一个较短的时段内,但从社会史的视角提出问题的研究者则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