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2011年第九期《中国钓鱼》杂志发表《云竹湖钓草鱼的方法》一文后,得到了不少钓友的认可和支持。本地钓友们在渔具店闲聊时,认为写得不错,很朴实,很详细;一些不认识我的钓友,通过其他钓友也在打听我。  相似文献   

2.
莫凡 《中国钓鱼》2001,(4):56-57
我所写的《在家也能钓鱼》系列文章,在2000年《中国钓鱼》杂志1—12期连载后.不断有钓友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给我传递钓鱼游戏的最新信息。或者急切询问钓鱼游戏如何获得等等,由于工作忙,出差又多.加之一些钓友发了邮件却没有留下回复的信箱地址,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做到礼尚往来。在此,借《中国钓鱼》杂志版面一角,一方面,表示深深的歉意,另一方面,向钓友们介绍一些获得钓鱼游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去年第九期《中国钓鱼》杂志刊登李明钓友《我也将多余中国钓鱼杂志献出》的短文,并让需刊钓友与笔者联系。先后我也曾收到一些钓友的来函询问或索刊,使我难于答复和解决。其一,不明确李明钓友指导思想和  相似文献   

4.
看了《中国钓鱼》杂志今年第三期上刊登的乌鲁木齐钓友田振川的《巧用铃铛》一文有不同的看法,现将我的常用方法介绍给钓友们。  相似文献   

5.
《中国钓鱼》杂志党伯杰副主编:中国的钓友们:恭贺新年愉快! 在过去的10年中,每年我都数次去中国钓鱼,但是,去年——1994年一年中我一次也没去。 我今年已68岁了,身体一直非常健康,没得过病,我想这多亏了钓鱼活动。 但是,1994年2月我患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钓鱼》2006,(8)
《钓鱼》我的良师益友我是一个铁杆鱼迷,认识《钓鱼》是因为加入了南京“垂钓乐”俱乐部,该俱乐部老板牛春源及夫人钱月娥大姐都是非常热心的钓鱼人。刚开始,牛老板经常组织我参加钓友们的钓鱼活动,但是我每一次都比别人钓得少,甚至是“放空而归”。牛老板见钓友们经常取笑我“瘾大水平低”,就劝我看《钓鱼》杂志,和杂志中的钓友学习钓鱼。就这样,我有了一个无声的老师。这本杂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我在杂志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改变了不少钓鱼理念。和钓友外出钓鱼的时候,从来都是多问多学,学习别人的钓鱼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经过一…  相似文献   

7.
读了2000年《中国钓鱼》第12期的《海钓奇案》和2001年第2期的《作案者应是河豚》以及《海钓奇案解疑》之后,我也想谈谈这个问题,和钓友们交流。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老钓迷,在我孩童时就被父亲培养成钓鱼迷。我还是个老书迷,从1988年订阅《中国钓鱼》至今,所有的杂志我都保存起来,装满了抽屉。在我的影响下,我单位爱钓鱼的人日益增多,订《中国钓鱼》的钓友也逐年增加,现已有8人连续订阅了。 《中国钓鱼》从原来的季刊变成双月刊,又成为月刊,内容、图片也多  相似文献   

9.
笔耕情缘     
贺建成 《钓鱼》2013,(19):14-15
至2013年,《钓鱼》杂志已创办二十周年,可喜可贺。二十年来,《钓鱼》以生动活泼的版面、内容丰富的栏目、超前一步的思维、朴实无华的文字、服务钓友的宗旨而获得国内众多钓友的青睐。作为《钓鱼》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在长时间学习钓鱼知识和写作钓鱼文章的过程中,我既是《钓鱼》的铁杆粉丝,又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我几乎是伴随《钓鱼》的发展进步而成长的。《钓鱼》给我带来了更多的钓鱼知识和钓鱼思考,我能在钓鱼领域笔耕多年且获得丰收,并出版两本书,这些都与《钓鱼》的沁心润泽是分不开的。我当然也不会忘记感谢编辑们对我的帮助,同时祝贺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中国钓鱼》2005年第二期陈勇钓友的《怪事,鲤鱼也吃鱼肉》一文,我这个有近20年钓龄的老钓迷也不由得想说说更怪的事——我们这儿不仅鲤鱼爱吃鱼肉,甚至连草鱼也爱吃鱼肉。  相似文献   

11.
刘浩 《钓鱼》2012,(11):58-59
记者:非常感谢利优比公司的张晨先生能够接受《钓鱼》杂志的专访。张晨:很感谢《钓鱼》杂志能够给予我这样一个与钓友、与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也非常感谢一直以来钓友们对利优比公司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笔者出任《中国钓鱼》杂志主编时,曾发表过一篇题名为《致钓友们》的文稿。许多钓友读了之后,写来热情洋溢、诚挚友好的信件,有鼓励、有肯定,更有大量宝贵的建议,还有人自荐来编辑部工作,笔者及时将信函转交编辑部同仁。正是在广大钓友的支持下,《中国钓鱼》从双月刊改为月刊,内容更丰富多彩了,版面设计也有了长足的  相似文献   

13.
张桂林 《钓鱼》2013,(10):24-25
我在多年的钓鱼过程中,曾经遇到许多难以解开的“谜”。有的谜,后来通过认真阅读《钓鱼》等有关杂志和书籍,并通过向有些钓友请教,从而转变成为自己掌握的钓鱼知识和经验。而有的谜,尽管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直到现在也还是心中的难以消失的”悬念”,犹如置身迷雾。比如两年前经历的一件事,想通过《钓鱼》杂志,向钓鱼高手们和有关老师请教,以便于尽快解开心中的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台湾钓法兴起后,我的《中国钓鱼》在钓友中更成了抢手货。杂志未到,借阅者都在挂号排队了。在河边的钓场上我当众郑重声明:明年开始《中国钓鱼》概不出借。众钓友笑着答曰:“明年送上门也不要了。”原来许多人都订阅了《中国钓鱼》。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钓鱼》杂志今年新辟栏目“我的钓鱼照”已连续刊出3期。广大钓友十分欢迎这个栏目,来稿日益增多。一些钓友还献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钓鱼照,求的是让钓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看来,有了这个栏目,能把个人的乐趣变为众人的乐趣,“以渔会  相似文献   

16.
贾学军 《中国钓鱼》2007,(10):38-39
《中国钓鱼》杂志2006年第二期(总第187期)在"我的钓鱼照"栏目中刊登了由我口述、儿子整理的《北方钓获野生大鳜,难得》一文,使我成为当地钓友们羡慕的对象,我还一口气跑遍费县城内大街小巷的所有书店,  相似文献   

17.
史为林 《钓鱼》2006,(19):68-69
我爱钓鱼,也就爱上了《钓鱼》杂志。有些精彩文章,需反复翻看,细细揣摩,才能读透其精神。尤如一杯好茶,只有细品,才能吃出其真味。爱上《钓鱼》,就爱其鲜明的特色。钓鱼理论的研讨和争鸣说到钓鱼理论,首先要感谢《钓鱼》杂志的编缉们,是他们为广大钓友提供了《钓鱼》这块宽松的  相似文献   

18.
北京钓友田尧先生在《我也冰钓遇地震》一文(见《中国钓鱼》2000年第4期)中提到为什么地震前鱼不咬钩,地震后则贪吃的问题。笔者既是一个垂钓爱好者,又是一个地学工作者,对于地震方面的知识了解一些,写出来供钓友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新疆伊犁一位钓友于2003年5月25日,在野外垂钓时不慎将碳素手竿触及高压线当场身亡,这是十分痛心的事,也为广大钓友又一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那么,假设这位钓友生前学了《中国钓鱼》2003年第六期刊发的《碳素手竿防触电一招》这篇文章,是不是就能逃此劫难呢?回答是否定的!由于该文作者缺乏电学理论上的知识,使得这篇文章有较强的误导性,其“招数”隐藏着很大的不安全因素,若“钓友们可以试试”,那就太危险了。理由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钓鱼》2004,(24)
讲钓风讲钓德文明钓鱼钓友互动我的《闭着眼睛钓白鲢》一文(见本刊2004年第15期)刊登后,关新铭钓友给予了严肃的批评指正(见本刊2004年第20期),对此我非常欣赏。在以后的钓鱼活动中,我一定和钓友们一道,把钓风钓德放在首位,大力提倡文明钓鱼,让我们的钓鱼活动有利于个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自然环境。对于我该文中介绍的钓鱼方法,钓友们在借鉴时要谨慎,正常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文明钓鱼是个大题目,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钓白鲢而言,至少应包括不钓、少钓、钓大放小等几个方面。一、不钓。鲢鳙属主要养殖鱼类,塘主头一年就放进寸把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