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温敏 《现代语文》2009,(12):114-116
汉语趋向动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语言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在表现,本文从汉韩语言差异的角度,论证了汉语整体性思维特点对趋向动词的影响,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学途径,希望对趋向动词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对比应用语言学理论为基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维吾尔语趋向动词的模糊空间方位,以及与汉语趋向动词之异同,并探讨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是表示动作趋向的,称为趋向动词。它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在句中作趋向补语。本文试图对汉语趋向动词的分类、用法以及在哈萨克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趋向动词"来""去"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趋向动词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特别是由它构成的动趋式研究更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佛教教义也传入中国。佛经的传入,特别是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对我国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汉译佛经《鼻奈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趋向动词"来""去"进行穷尽性的查找,尝试分析它们的用法及语义表达,以期对汉语趋向动词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运用偏误分析法,以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简单趋向动词的词性、语法意义以及与宾语的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简单趋向动词常见的习得偏误类型有误用、漏用、混用和回避使用四种.同时,找出了导致这些偏误产生的高频原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和汉语简单趋向动词本身的复杂性,并从趋向动词的三个角度"立足点""趋向义""引申义"对其进行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的"下"有动词、趋向动词的用法,但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体貌助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的"下"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也可以是表示"完成—已成事实"意义的体貌助词。  相似文献   

7.
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性是"移动性"和"目标性",这也是其语义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从表示领属、占有等关系转变的一般趋向意义,到表示动作结果的意义,再到从空间领域引申到时间领域表示时间先后的时体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而"来"和"去"的"主观性"主要突显了动词结果的主观感知性,表现出了汉语动词特别是趋向动词的主观范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9.
廖俐 《教学随笔》2016,(4):152-153
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上、下、起、来、去、上来、下去"等20个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的趋向动词是汉语动词大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小类,由它引申出来的"动趋宾"结构的语序问题更是关于趋向补语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吕叔湘(1999)在谈到"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趋式动词时说:"动趋式动词后面表事物的名词可以有三种位置:(1)在整个动趋式之后;(2)在趋向动词和趋向动词之间;(3)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12.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就处所格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处所格和趋向动词、位移动词、附着动词、存放动词的关系,认为处所格是同相关动词关系密切的语义格。  相似文献   

14.
本从趋向动词的性质、趋向动词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式在句子中的分析等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加以综述和评论,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知识》里,把“趋向动词”归在“动词的附类”,理由是这类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这本书指出,“趋向动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作谓语.如:‘客人来了’,‘爸爸起来了,正在洗脸’.另一种是用在另一个主要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趋向.这样用的时候,它们读轻声”.  相似文献   

16.
形式主义框架下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主义角度对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进行分析:自唐朝至清朝,"起来"经历了从实义动词V移位,经重新分析成为体标记, 最终成为话题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它移位的动机是特征核查.  相似文献   

17.
“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在汉语中广泛存在.这种不对称是多样的,造成它们不对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方位词到动作动词再到趋向动词,“上/下”的义项通过隐喻投射发生词义延伸,且过程不可逆.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中紧接动词后边的“到”的词性既不是介词,也不是趋向动词,也不是以语素的资格同它前边的动词构成一个整体动词,而是与动态助词“着、了、过”同类。动词后边连接“到”具有普遍性;“到”是动作行为状态的一种标志;“到”跟时间无必然联系;“到”的句式分布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19.
罗颖 《语文知识》2010,(2):86-88
文章选择了“来”、“去”、“上”、“下”几个趋向动词进行讨论,描述这几个趋向动词各自的语义特征及功能,并涉及了它们的结构关系,以及动词对它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从一个实词逐渐虚化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的语法化既是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