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大篆刻”的艺术风格李俊一、”方寸篆刻”的民族性及制约性“篆刻”,亦称“印章”,它与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最早是封建统治阶级官禄之士交流信息、证实身份的信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对篆刻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3.
篆刻 ,不但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艺术 ,而且和书法、绘画一样 ,有着悠久的历史。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所以篆刻艺术 ,是指用篆书和雕刻制作成的工艺品。最早的印章为古代官印 ,官吏们随身佩带在身上作为信物 ,用来证明身份。它的另一个用途 ,是在封检时盖在“封泥”上 ,做记号用。印章的制作者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 ,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巧思 ,精湛技巧 ,使印章越来越完善。精美的印章逐渐成为艺术品 ,使它除了实用之外 ,还兼有艺术欣赏的价值。在漫长的岁月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 ,由于绢帛纸张代替了竹简…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在艺术创作时强调“知白守黑”。意思是说在进行篆刻时,既要关注文字在印章表面所留下的印痕(即“黑”的部分),又要关注没有文字处在印章表面所占的空间比例(即“白”的部分),而且篆刻者在创作时更要时刻牢  相似文献   

5.
学点篆刻①     
刻印章,因印文多用篆字,故又称篆刻。印章是(?)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和我国的书法、绘画、雕(?)等一样,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印章种类有官印、封泥、肖形印、花押、私章、闲(?)等。印章用朱色钤盖,钤出的印文为红地白字的,称白文”印,也叫“阴文”印;钤出的印丈白地红字的,称朱文”印,也叫“阳文”印。印章这门艺术,如果从获得的殷代三方“殷玺”算(?),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刻铸的文字应用“籀文”,秦  相似文献   

6.
篆刻浅谈     
梁景惠 《中文自修》2005,(10):28-29
印章始于实用,作为民间个人的凭信工具与当权者表征权益的法物:“货贿用玺节”(《周礼》),玺节.即今之印章;“鲁君子,召子贡,授以大将军印”(《淮南子》)。而成为“金石书画”并称的篆刻艺术则是后来的事了;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赏鉴于毫发之末,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代有才人且名家迭出,呈现出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奇景,而独步世界。  相似文献   

7.
“篆刻”作为一门艺术是由元代文人将实用印章转变为文人艺术后才流行起来的。它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奇葩,虽说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也有篆刻艺术,但他们都是受到中国篆刻的影响才有的,可以说他们的根都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印章起源于商代,盛行于秦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刻印又名治印,多出篆字,故又名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印章和书画作品密切相关,它不仅起凭信作用,还在经营位置、布局轻重、虚实上起平衡、点缀作用,使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成为珠联壁合的艺术珍品。一方印章在“方寸天地”里,能表现“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这是因为篆刻艺术是汇书法、刀法、章法牙一炉的综合艺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刻意制作,在印面上表现出书法的笔意和气  相似文献   

9.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  相似文献   

10.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的视觉冲击力不断被强化。  相似文献   

11.
正高凤翰,字西园,"扬州八怪"之一,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高凤翰的印章源自徽派,与张在辛共同"开齐鲁印派之先河",艺术个性鲜明,印风大气磅礴。高凤翰的篆刻,一是学习秦汉印章,一是向山东知名印人张在辛学习。从印风上看,他的印章用刀简练,用字规范,字体从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精巧。高凤翰的篆刻创作,以五十五岁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五十五岁之前他用右手创作(包括书画作品);之后因疾病的原因,改用左手。  相似文献   

12.
谢梅奴,于1949年曾为毛泽东主席刻过两方寿山石印章。据传,此两印石是当时的解放军兵团司令杨勇从戴笠家里抄家收缴的,并在杨勇手里放了一段时间。某一天,杨勇找到谢梅奴为毛泽东主席刻印章,谢梅奴认真构图,巧妙布局,治印两方,一方是白文“毛泽(泽)东(东)印”,另一方则是朱文“润(润)之”。杨勇将印章赠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特别喜欢这两方由家乡的篆刻大家创作的印章,在他批阅的文件资料和书法作品上,这两方印章使用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13.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丹江口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经数年的不懈努力,最近完成了武当山从汉代到清代两千余年所出土和保存下来的116枚印章的收集、征集、鉴定和译注工作。这是“武当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之一。这些古印现分别收藏于武当山道教协会,武当山文管所和丹江口市博物馆,是一批珍贵的历史和宗教文物。我国的印章篆刻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结晶。据料记载,远在六千年前就有了萌  相似文献   

15.
3.印章使用的基本要求印章的使用,要有一定法度,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篆刻务必精雅,印色务取鲜洁。印章作为诗书画印四者之一,首先篆刻的艺术水平要高,如篆刻粗劣,反而成为白璧之瑕;其次印泥质量要好,印色或朱、或紫、或红,要视画面需要而定。尚有蓝、绿、黄等色的印泥,在传统习惯中为画家居丧期间使用,不可不知。清代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图章必期精雅,印色务取鲜洁,画非借此增重,而有一不精,俱为白璧之瑕。”  相似文献   

16.
谈中国画的题款圣璞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诗、书、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绝”之称,最早获“三绝”称号的是东晋的顾恺之。明清以来,由于流派印章的盛行,许多文人能自己刊刻印章,诗、书...  相似文献   

17.
正印章边栏的人为残破,是文人篆刻经历了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我们现在所见早期文人篆刻的边栏残破,大多是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形成的。据说,有一位治印者在刻制一枚印章后,总觉得不满意,结果一不小心将印章掉在地上磕破了角,谁知效果大为改观。于是,再刻印时就有意将印边弄破。从此,人们争相效仿,一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信息时代逐步改变着人们社会活动的方式,其中计算机扮演着重要角色,作者介绍在计算机上用Photoshop制作印章的方法,这种创作虽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篆刻,然而Photoshop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却能使印章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刀法与笔意,在篆刻创作中是一个两难选择,但也是辩证统一的。吴吕硕的篆刻创作,时时流露出笔意,某些印章又见刀法意趣,面目多变。  相似文献   

20.
篆刻又称印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熔书法、章法、刀法于一炉,要求在方寸之间精心设计,分朱布白,表现出既有书法苍劲飘逸的气势,又有绘画虚实穿插的构图,更有刀法浑厚古拙的韵味。我国使用印章,始于周代,盛于秦汉。秦以前,印章都称玺,到秦代,帝王的印信称玺,取材用玉;臣民的印信称印,不得用玉。印章最初的功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和凭信的依据。秦始皇得赵氏蓝田玉,命丞相李斯篆字,刻工孙寿刻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我国历史上表示皇权的第一方玉玺。秦代的公私简牍,则以“(xǐ)印”捺在泥上封固,以为信验。魏晋以后,文书改用纸、帛,印章才使用印泥捺在纸、帛之上。汉代为印章的极盛时期。印文以白文居多。这时易小篆的圆转笔法为方折笔法,称为缪(mó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