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语法书认为,“补语是动补结构或形补结构中,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的词或短语”。“补语是与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相对待的句法成分,是补充、说明中心语的”。出现于谓词后面的补语,从结构上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a、谓词十补语 b、谓词十得十补语 a类结构中的补语前面不带助词“得”,这类补语一般为结果补语、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词义和句法功能两个角度对"过"字语法化为动态助词过程进行考察。"过"在词义上经历了由空间范畴到数量范畴再到时间范畴的演化;在句法功能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语到作定语、补语到作趋向补语,最后语法化为动词后助词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浯中,一般实词和短语都可以充当定语,“的”这一结构助词是定语和中心语的语法标志,中心语前加不加“的”,这既与定语所属的词类有一定关系,也与定语的音节数目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略论定心式比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的表层结构是异常丰富复杂的,定心式比喻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所谓定心式比喻,是指在句法上采用定语加中心语的手段构成的比喻。如“蛋圆的洋镜”“像蛋一样圆的洋镜”“蛋一样圆的洋镜”等。构成这种比喻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常常靠结构助词“的”连接。本文要讨论的是,定心式比喻的表现形式及其语法修辞内涵。  相似文献   

5.
这类“的”字短语,是结构助词“的”用在名词、代词、数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后构成的。后面无中心语,其意义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语法作用与名词相当。  相似文献   

6.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句子中分别充当着定语、状语、补语成分,对纷繁复杂的句子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分辨这三个助词之间的使用特点和使用之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助访谈以及平时作业中的偏误,据此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情况,究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助词“的”被视为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的”字结构是向心结构,但却无法协调“NP的VP”之类的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之间的矛盾;有人则依据生成语法理论将“的”分析为“的”字结构的中心语,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试图寻找争论的根源,并做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不能由的字词组的形成而推断字词组是带“”的定语隐去中心语的结果。虽然《诗经》等古籍中有几十个“”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但如“近祸”与“远(祸)”一类的例句极少。而从误义场观察,“”字后面通常能需要“中心语”。对《书》、《易》、《诗》的调查,也不能说明字词组如何形成。只有根据字词组的特殊的结构关系得出结论:“”是助词,结构助词,贯穿结构助词;凡能修饰名词的词语与“”结合,就形成字词组。它满足了语法和语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中心语     
中心语,有些语法著作称“中心词”,一般指“向心结构”即偏正词组中的“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中心语——补语”以及谓宾词组中的“中心语—一宾语”等结构中的中心部分的词语。中心语是句法范畴的术语,它能够表示句法结构的关系,区别句法结构的类型,因而讨论中心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汉语句法结构的科学研究,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指导是有一定意义的。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对例句的说明采用比较通行的符号:主语或词组中的主语为  相似文献   

10.
基于考察结构助词"之"作为定中标记构成的偏正短语1中"之"与单、双、多音节中心语的不同搭配情况,进而揭示定中标记"之"的韵律效应:"之"字定中短语中心语分析存在括号悖论,即"之"在句法结构中前附于定语,而在韵律结构中后附于中心语;"之"与单音节中心语的组合是"之"字定中短语的最优组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给”语法意义非常丰富,在不同句子结构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与之对应就有不同的词性,文章对“给”的三种词性:动词、介词、助词做了基本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对词类同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句法结构进行逐层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句法的结构关系和结构规律。为了减少叙述,在讨论中,对例句的说明准备用下列常用的语法符号,其中有一些是我在教学中补用的。如:主语为=,谓语为——,宾语为(?),补语为……,状语为<>,定语为(),中心语为<……,并列词组的连词或连接处为△,递谓词组中的蒹语为(?),同位词组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位成分连上),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为→,介词带的宾语为<(?)。方位结构、量词结构、助词结构中的方位词、量词、助词等,附着在整个结构上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结构成分,它们可以作为整个结构的  相似文献   

15.
“一量状语”是指数词“一”加量词的“一量结构”,用来限制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指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一般认为数量结构对中心语是从数量方面加以限制,这仅仅是从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论的。不同形式的数量状语,它在限定中心语时还表现出细微的语法意义。现分作谓语是动词的和谓语是形容词的两个问题来谈。一、动词谓语前边的一量状语  相似文献   

16.
论“V+P+N”中P由前加成分向后加成分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语韵律的原因,现代汉语“V P N”结构中有的P由“P N”结构中的前加成分变成了“V P”的后加成分。前附后的P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有的变成了语法成分——助词,有的变成了构词成分——词缀,有的还游移于助词和词缀之间。  相似文献   

17.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生成语法的中心语理论分析了副词性状语及形容词性状语中"地"的句法行为和句法功能,认为状语中的"De"和体词性结构中的"De"一样是一个功能范畴,能作为句法成分的核心,并决定所在句法成分的最大投射且保留其语类特征,文章提出副词性功能范畴假设,以保持状语成分解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周纯梅 《文教资料》2006,(2):186-187
本文揭示了新化方言量词的指示代词用法和结构助词用法。作者主要通过量词在不同句法位置的语法功能论述了量词的这些特殊用法,并且进一步证实了“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这种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二拍”中动态助词“着”分布的语法环境,将其句法分布归纳为12种格式,并讨论了与“V着”同现的几种特殊句式,以见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