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让孩子会学     
学会,会学,字的排列顺序变了一下,一个是“学”在前,一个是“会”在前。别看仅仅是变了个顺序,意思就完全不同了,着眼点就完全不同了,从长远看学习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学会,是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比如:一道数学题,一个中文词组,一个英文单字)不懂不会,经过学习以后,懂了,会了。而会学,是指掌握了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以后再遇到问题(尽  相似文献   

2.
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时,不少学生已经知道圆周率并会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是怎样想到"周长与直径有关"?为什么"两者之间是除法关系"?以下教学将解决这两个前置性问题。一、整体感受,形象感知课件呈现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学生判断,哪个圆的周长较长、哪个较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相似文献   

3.
课前思考一、因用而学:厘清周长概念的学习价值"因用而学"以"用"为学习目标,其核心追求是充分挖掘学习内容的价值,以便在后续用旧知探索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再创造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周长概念的学习有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4.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要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而且要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是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学会"与"会学"都反映学习,由于一个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含意随之变化。学会是学习的目的,会学是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以为,学数学,方法比做题来得重要.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指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学会"和"会学"看起来只是两个字的颠倒,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学会",只是说在学习过程或做题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和技能;"会学",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浙教版新思维《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从单个圆的周长到组合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习了圆周长,会算这两个圆的周长吗? (师出示两个圆并分别给出数据:d=1 cm,r=2 cm.生计算,然后汇报) 师:有一个圆把这两个圆紧紧包围在一起,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圆?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浙教版新思维《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过程一从单个圆的周长到组合图形的周长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习了圆周长,会算这两个圆的周长吗?(师出示两个圆并分别给出数据:d=1cm,r=2cm。生计算,然后汇报)师:有一个圆把这两个圆紧紧包围在一起,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圆?(师出示后组织学生自主计算外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8.
一、认识圆的周长1.创设情境微机演示两只小兔在跑步。红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 ,蓝兔沿着圆形路线跑。2.迁移类推(1)要求红兔所跑的路程 ,就是求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2)要求蓝兔所跑的路程 ,(板书课题 :圆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呢?(3)圆是由一条什么线围成的?围成圆的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谁能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呢?(板书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3.实际感知请学生拿起圆形纸片 ,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圆片的周长。【点评 :新课的引入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呢?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即"确定支点,开展探究性学习"。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1."探究性学习"的定义。《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指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片断一】(师生共同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师:怎么来测量圆的周长呢?都需要什么工具?生1:可以用绳子测量。用绳子先绕圆形物体一周,然后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生2:也可以采用在尺子上滚动的方法。先在圆形物体周长的某部位做个记号为起点,对准0刻度,开始滚动,一直滚到有记号的地方,它走过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师:概括得真好。下面请小组合作测量自带学具的周长。  相似文献   

11.
龙青 《云南教育》2005,(28):41-41
“圆”的知识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后,通过知识间的梳理与沟通。加深学生对圆与周围事物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学会"与"会学"的现状"学会",是一种适应性学习或维持性学习,它重在对知识的接受和积累,重在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会学",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后去主动探索知识,重在吸收和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对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  相似文献   

13.
一、确立目标.激发精神动力 目标是方向,精神是动力.无论是班级还是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有前进的动力.班级目标要通过讨论确立,如我带的0702班,经大家讨论把班级目标确定为"三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自主管理.并且用"净"、"和"、"勤"、"竞"四个字作为班训,"净"指干净的环境,纯净的心灵;"和"指和谐的人际关系;"勤"指勤奋努力的学风;"竞"指有竞争意识,有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圆规、硬纸板、直尺等学习用品。课前每组发给直径分别为1分米、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硬纸板做的圆。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我们过去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红色的圆形塑料板,提出:谁知道这是什么图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因此“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从古至今不少数学家对“圆”不断地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相似文献   

15.
【案例场景与评析】 场景一: 班上数学学会的会长来到办公室找数学老师,会长拿出一个专用本子,马上说明来意:“学会成员认为明天的数学课上‘圆的周长’,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根据书上的信息,我们知道要演示实验来推导公式,让全班同学准备一根线、直尺、一个自制的圆,”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习惯。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己方面来讲的,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相似文献   

17.
2000年香港课程改革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短短四个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学会学习主要指掌握学习的概念和能力,并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学会学习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学什么上,强调五种重要的学习经历,强调建立一种包括学习领域、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在内的灵活的课程架构;在怎么学上,强调灵活教学,拓展课程,以教学促进学习。学会学习具有终身教育的意义,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现行教材里,没涉及"弧长"概念,所以教学中出现求半圆弧长时,为避开这一名词,不少教师改用"半圆周长"来叙述.殊不知这样一改,就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弄混了,出现了知识性错误.事实上,"半圆周长"是指半圆弧长与圆的直径长度之和,而"半圆弧长"即圆周长的一半.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含圆的直径,而后者不包括圆的直径.在教学中遇到这一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讲"半圆弧长"的术语,更不能用"半圆周长"来替代,怎么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几何的章节,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锥的基础。圆是几何中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圆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圆有初步的认识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带领学生探究、尝试、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从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0.
苏贤科 《湖北教育》2000,(12):38-38
布备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课前——复习旧知,自制学具,动员学生参与 学生已经学习过求正方形的周长以及圆的有关知识(半径、直径等)。教学圆的周长前,动员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3~4个直径各异的圆纸片(并标示出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