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许娜娜 《科教文汇》2007,(9Z):154-154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体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明确《刑法》第213条至215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责任标准,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响应中央政府严厉打击假冒犯罪的形势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4年两高又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及商标所有人打击假冒犯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追诉标准及案件移送程序。我国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对象范围,将假冒注册证明商标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2.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体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明确《刑法》第213条至215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责任标准,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响应中央政府严厉打击假冒犯罪的形势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4年两高又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及商标所有人打击假冒犯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追诉标准及案件移送程序。我国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对象范围,将假冒注册证明商标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3.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体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明确<刑法>第213条至215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责任标准,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响应中央政府严厉打击假冒犯罪的形势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4年两高又颁布了新的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及商标所有人打击假冒犯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追诉标准及案件移送程序.我国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对象范围,将假冒注册证明商标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驰名商标特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4.
按TRIPS协议第61条的要求,各成员国至少应该设置用於制裁商业规模的故意假冒商标或盗版活动的刑事程序和刑罚;对於侵犯其它知识产权的活动,特别是在侵权具有故意并具有商业规模的情形下,各成员国可以适用刑事程序和刑罚。中国1997年修订《刑法》时,在第三章第七节中,规定了七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及处罚,罪名分别是:假冒注册商标罪(第二百一十三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二百一十四条)、  相似文献   

5.
北面公司在中国注册取得“THE NORTH FACE”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文字图形组合商标的专用权。该公司产品仅在大型商场或者专卖店销售,从未授权在秀水街市场销售。2006年11月,该公司发现秀水街市场内存在大量销售假冒北面公司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构成对原告依法享有的涉案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从秀水街市场购买涉案商品并作公证后,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6.
“假冒”与“冒充”宁星耀假冒他人专利与冒充专利,这两种行为,虽然都含有一个“冒”字,都是违反专利法的行为,但他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处理的机关与程序、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均有所不同。本文对此作一概略介绍。什么是假冒他人专利假冒他人专利,是指...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商标法》第31条规定.申请注册商标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其中“在先权利”包括在先姓名权。本文在阐明姓名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两起案例论述了申请注册的商标与他人在先姓名的冲突及其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国专利与商标》2008,(1):100-101,103
法国依视路国际有限公司、上海依视路光学有限公司分别于1999年7月21日和2001年7月28日注册了“依视路”文字商标和“eSSILOR”图文组合商标。北京依视路公司成立于2006年,将“依视路”作为其企业名称中的字号进行登记,并在销售眼镜片时在商品包装和报价单上使用了他人在先注册商标。据此,依视路国际和上海依视路起诉北京依视路公司侵犯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同时规定,对于违反上述规定取得注册的商标,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  相似文献   

10.
反向假冒,是指未經他人許可,將他人合法使用在商品上的商標去除後換上自己的商標並出售的行為。自1994年中國發生"楓葉"商標與"鰐魚"商標的反向假冒糾紛以後,理論界對於反向假冒行為性質的討論就未曾間斷過。2001年新修訂的《商標法》第52條第4項明確將反向假冒註冊商標的行為界定為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為司法實踐提供了統一的尺度,然而,對於這一規定, 學者們之間仍然存在頗多爭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