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135面有一演示实验,用以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在各项操作中始终强调保持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不变,但未说明是如何保持不变的.据笔者推测这里的“不变”就是将平行板电容器充好电后与电源断开,如是这样,平行板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真能保持不变吗?这个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2.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它在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上作为教学内容重点讲述过,又安排了学生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制备过,以下是考查这个实验内容的习题,不知同学们有怎样的感觉,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做完这道题后,再回过头去看教材,又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收获,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自己去完成。  相似文献   

3.
电容器是电子线路中最为常见的元器件之一,由于其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关于其各特性的试题在高考中屡见不鲜。同时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电容器的相关概念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抽象性,这给学生的理解和内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电容器的概念做了细致的分析,借助多用电表补充了几个小型的探究性实验,将学生最为熟悉的实验方法与抽象的电容概念联系到一起,丰富学生感性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中电容器的电容和电容器存储电荷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解,学生难于理解接受。笔者设计了一项综合实验——测量电容器的电容值,将抽象的电容、电荷量、电流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与测量操作过程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并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们人人都吃大米、面粉,而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怎样被人:体吸收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呢?需要通过实验来给学生解答。首先让学生细细嚼米饭或馒头,问有什么味道?回答有甜味。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淀粉变糖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去做实验。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物理“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一课教学中,电谐振实验的做法是用莱顿瓶和导线框组成“LC”振荡电路来演示的。但许多学校目前还不具备莱顿瓶,致使这个实验不能进行,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莱顿瓶在实验电路中起到电容器的作用。由于它要在上千伏电压下工作,所以不能用市售电容器来代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用自制的平行板电容器代替莱顿瓶,在演示实验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中的《热往哪里传》,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要求.逐步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整节课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做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这个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调整了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实验的描述,不像现行教学大纲那样,具体规定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样的演示实验,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内容的学生实验,以及这些实验需要使用什么仪器,实验的总课时是多少,等等.过去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甚至随堂实验、学生小实验等,在“新课程标准”中一并以“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术语提出了要求,它没有界定哪些是演示的,哪些是学生做的.这就给教师们提出了新课题:怎样选择实验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该怎样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和作法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9.
刘镇 《物理教师》2009,30(4):28-29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是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当学生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后,对实验器材的使用、操作步骤、数据处理等都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学生对该实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再对该实验进行拓展,就能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探究实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做放大镜聚光实验时,往往只能看到阳光下桌面或地面上有一个亮点,对于光线穿过放大镜后究竟是怎样聚集起来成为一个亮点的还是没搞清楚。我采用变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对实验做了以下改进。  相似文献   

11.
电容器是电子线路中的基础元器件,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但是有关电容器的实验甚少,不利于学生掌握电容器的概念和性质,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我设计了电容器性质的新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两端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电容器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该实验操作简单,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2.
用实验演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是高中物理教材中一个比较难做的演示实验,该实验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正对面积S、极板间的距离d,与介质常数e有关I正对面积S越大,电容C越大;极板间的距离d越大,电容C越小。但实际演示中,金属板带电后,往往存在漏电,指针很难保持稳定。究其原因大家会很习惯的将它归咎于空气潮湿,于是也就有了太阳底下做此实验的经历(并且效果还不是很好),或者用红外线灯泡照射来做。其实,空气潮湿是漏电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通过多次实验的研究发现,导致该实验效果不理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尖端放电引起的。通常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大都是采用带有鳄鱼夹的导线来连接静电计和金属板,忽略了尖端放电这一重要的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13.
电容器实验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使用了超级电容器,由于电容非常大,所以放电的速度肉眼不可见,颠覆了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形成的对电容器放电速度快的刻板印象;二是自制了碳丝灯泡,用铅笔芯作为灯丝,用玻璃瓶做灯泡,通过酒精灯来消耗玻璃瓶中的氧气,以减慢灯丝的氧化速度,延长灯丝的使用时长.这个创新实验可以作为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结合的案例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电磁振荡”一节介绍了“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做好这个实验,使之达到较好效果,是让学生确信电磁振荡存在的真实性,并形成深刻印象的关键.按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显示振荡电流是通过直流电流计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电表指针的左右摆动,LC电路的固有周期要尽量大些.不过,通常电感器的自感系数达到L=10H已经足够大,而电容器可通过并联使总电容达到C=10000μF,这样可使震荡周期达到。  相似文献   

15.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32页"做一做"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电容器的放电过程,了解估算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在阳光下做小孔成像这个实验,通常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圆亮点,看不出所成的像是否倒立。所以,在我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制作好小孔成像装置后,晚上回家做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17.
王继永 《甘肃教育》2004,(11):43-43
一、推广微型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的要求 1.自制微型实验器材做实验。微型实验仪器可利用废弃物自制:像青霉素瓶可做试剂瓶、集气瓶、广口瓶;一次性输液器可做导气管、多用滴管;冰淇淋塑料勺可做药匙等。利用微型实验仪器做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例如,利用小注射器制取Fe(OH)2的实验,其优点是全封闭、不易氧化,白色沉淀可保持较长时间。再放出部分溶液吸入空气,白色沉淀很快变成灰绿,然后慢慢出现红褐色,颜色的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分组合作探究已成了广大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在科学分组实验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的考虑学生的年龄问题,不敢放手,再加上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分组实验时让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做,最后得出数据结论;有的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先进行一番提问和铺垫,然后完全放手给学生,学生热情高涨、急不可待地实验起来,"议论声、争辩声、操作声,声声入耳"。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交流时自然交流不出有价值的信息,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条件,完成选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和小结实验等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验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越来越大,设计实验步骤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提起步骤,很多同学知道怎样做实验,但书写起来往往无从下笔,设计实验一般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20.
找一个断了灯丝的旧灯泡,用小刀细心地挖掉封在灯口上的锡块(或者用电烙铁把锡块熔化以后再去掉).这样在黑色的绝缘玻璃上就会露出两个圆洞.用一个铁钉慢慢把孔扩大.然后,将一把小铁锥伸进去,轻轻地敲碎抽气管,并设法把内部的灯丝架拿出来.再把灯泡洗净,它就变成一个像烧瓶一样的容器了.这个自制的烧瓶很有用,它不仅能用来做些光学实验,还能用来做一些热学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