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章采用有限元COMSOL软件模拟隧道开挖变形,建立了三隧道开挖变形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从而进行研究分析。表面沉降量以及隧道周围塑性区域是重要的预测开挖过程中必要的的参数。为了计算地应力,需使用两个研究步骤。在第一个研究中,计算隧道开挖前土体的应力状态,在第二个研究中计算土的位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海河东路站~先锋路站区间的双线平行隧道开挖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软件对左线和右线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截面的应力及位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应力变化主要发生在开挖面周围3~6m,远离隧道土体应力变化不明显。右线开挖完成后比左线开挖完成后拱顶和拱腰应力值均有略微的增大;隧道开挖完成后的最大沉降量发生在隧道的拱顶,地表最大沉降也发生在隧道中心线上方的各个断面。右线隧道开挖对左线隧道的沉降有明显影响,即沉降槽深度和宽度的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施工监测值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相对高差法来监控隧道因施工扰动产生的岩体变形,通过对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分析拱顶沉降突变、周边收敛等现象,发现隧道在破坏前围岩的变形规律,可知在隧道开挖后15天内需进行重点监测,发生围岩沉降突变的断面进行加固,对隧道围岩变形的监测和安全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托广州已建某换乘车站的大断面隧道中洞法施工工程背景,进行了车站隧道中洞施工期间的地表沉降、洞内支护结构和围岩位移变形监测,分析了浅埋隧道中洞法暗挖施工过程中的各部位变形特征,对施工中出现的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技术措施,为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开挖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上建筑空间的日渐缩小,地下建筑特别是城市隧道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建筑设施密布的城市中进行隧道施工,由于岩土开挖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岩土体的扰动并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位移和变形,当位移和变形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势必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研究城市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对于减少开挖对地表和地下已有设施的不良影响,对于地表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借助ANSYS对一段隧道进行分步开挖模拟.采用ANSYS软件的生死单元控制和更换材料模拟开挖和衬砌,求解出了地层位移和地表沉降,通过对比各开挖步下的地表沉降可以看出地表沉降在盾构推进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同时还计算出了管片的主应力,计算出基于莫尔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并对管片是否破坏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水平软硬互层岩体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与层厚之间的关系,采用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2D对不同层厚条件下水平软硬互层岩体隧道开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水平软硬互层岩体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规律和应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开挖跨度相同时,随着层厚的增加,隧道围岩塑性区、隧道顶板下沉量和最大主应力均出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软岩隧道大变形难控制的特点一直是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特别是隧道刚开挖完后,在隧道周围形成松动圈,如若隧道初期支护强度不能有效的抵抗围岩变形,那么软岩隧道开挖后将会出现持续变形的现象。如果这种持续变形不能有效的抑制,隧道变形量就会超出原设计的预留变形量,这时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后隧道的原设计净空变小,隧道的施工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同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给隧道施工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的影响了施工进度,因此研究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提出一种有效的初期支护技术来快速有效的抑制软岩隧道的持续变形至关重要。本文以渑池—垣曲高速公路中某隧道中的一段软岩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软岩段隧道的变形机理,并提出了一种"双网+锚喷"的高强初期支护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支护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杭州市下沙金沙湖绿轴下沉广场开挖工程,分析了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隧道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土层模量取值的敏感性分析。通过ANSYS与FLAC3D建立土层与隧道三维模型,分析了土层弹性模量分别取高、中、低值时,土层与隧道结构的应力及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土层与隧道变形以竖向回弹位移为主,变形对弹性模量取值较敏感并随弹性模量降低而增加。土层最大变形位于基坑底部,隧道最大变形发生于下沉广场圆心位置。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完成后,土层与隧道均存在拉应力区,但拉应力水平较低,且对土层弹性模量取值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的间距较小,新建隧道施工时,易导致既有隧道结构破坏、影响运营安全。为了分析新建隧道采用不同施工工法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CD法、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分别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工法施工新建隧道时,既有隧道衬砌的受力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分部开挖工法施工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差异较大,从控制拱顶位移和塑性区范围角度考虑,建议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新建隧道。既有隧道施工对中夹岩的影响显著,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中夹岩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处理。研究成果可以为近接隧道的施工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隧道上方基坑开挖会引起下卧隧道的收敛变形,对某城市地下通道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隧道收敛变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使下卧隧道产生横向压缩变形,隧道收敛变形的影响范围约为沿隧道轴线方向基坑长度的5倍。隧道收敛在基坑开挖区间较大并且向两侧减小。下卧隧道管片的横向压缩变形与管片的泊松比μ和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φ'有关。软土地区,隧道收敛变形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基坑边缘附近,基坑中心具有较小的收敛变形。基坑漏水使隧道上方土体产生附加应力,隧道发生横向拉伸变形。隧道收敛随基坑开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底板完成后隧道顶部由于上部竖向附加应力增加和底板的约束作用,隧道收敛变形具有一定的反弹。得到的结论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延安路某地下通道工程为实例,对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运营地铁隧道竖向位移变形进行了实测分析和研究,得到了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拼装式衬砌隧道竖向位移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坑开挖对下卧隧道隆起影响深度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拼装式衬砌隧道产生竖向位移分布呈正态分布;相同条件下,开挖对下卧隧道的影响范围随着基坑开挖深度而变大,且随着深度增加,每开挖单位深度土体引发的隧道隆起范围的增量逐渐减小;与整体式衬砌隧道不同,基坑开挖时,下卧拼装式衬砌隧道最大隆起部位位于基坑土体先开挖位置的下方,而非绝对处于基坑中间位置;下卧隧道隆起量随基坑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加,其增加速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下卧隧道隆速度起随开挖时间的增长而加快,同时坑底暴露期间隧道的隆起量不可忽略;软土地区基坑底板浇筑后下卧隧道可能出现一定的沉降,有利于抑制甚至削弱下卧隧道的隆起。所得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鉴借。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针对富水软弱围岩地层隧道,为了改善地层状况,需要对隧道前方及周围轮廓进行注浆,从而为隧道开挖支护施工创造条件,在隧道注浆过程中,既要使隧道前方及周围轮廓地层中的水排出,使地层得到加固,又要控制注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注浆压力过大引起初支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的过大变形,以及隧道上方的地表、管线、周围建筑过度的隆起上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地铁隧道注浆过程中充分应用监控量测技术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杭州软黏土地区不规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受力、变形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论述隧道注浆纠偏技术的变形控制效果,本文采用施工全过程系统监测方法,以杭州某临近隧道群的基坑B3-1-2分坑施工为例开展系列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力状态不同,各挡墙墙身位移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最大位移受注浆纠偏施工影响且大多向坑外发展;北侧挡墙墙顶位移变化均较小,其余挡墙墙顶水平位移向坑内发展而竖向位移先发生隆起再下沉的变形;支撑轴力与墙顶水平位移呈正相关变化关系;受场地空间制约,地表监测沉降值随基坑边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大;得益于分坑开挖施工策略和MJS (metro jet system)桩隔离作用,分坑B3-1-2开挖对1号线影响较小;隧道注浆纠偏技术能有效控制隧道沉降和侧移发展。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提供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地铁隧道施工的三维模型,选取合适的开挖步,模拟隧道开挖这一动态过程对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横向沉降规律呈反正态分布的曲线形式,地表在线路中心处产生最大沉降,并随着距线路中心的距离增大逐渐减小;在接近隧道开挖的范围内,受隧道开挖的影响较大,在远离隧道开挖的范围时,受隧道开挖影响较小;沿着隧道的纵向,地铁隧道开挖接近某一断面时,对该断面地表的沉降影响逐渐增大,当开挖远离该断面时,对该断面地表的沉降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南京城际快速轨道南京南站两端区间隧道工程,由于工程大,下穿高铁道匝道桥桩,施工风险非常高。工程施工采用矿山法技术,工程获得了成功。工程地基周围范围,隧道地层未发生变形超限、塌方,周边地层未出现明显变形,也未使匝道桥桥墩发生沉降、位移、起桥下市政道路沉降不均、出现裂缝。本文对本工程地面路上匝道桥桩情况、矿山法隧道施工方案、隧道成功下穿匝道桥桩技术等进行了详细总结。  相似文献   

17.
灰色理论适用于处理"贫信息,不确定"的系统问题,以沪昆铁路线黄家院隧道为研究对象,对该隧道开挖过程中一标段的围岩变形进行观测。并通过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围岩变形数据进行处理,预测隧道变形情况。与实际隧道变形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对隧道变形的预测方法可为相同地质条件隧道开挖、支护、衬砌提供理论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前后掌子面不同间距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规律、中间岩柱围岩受力变形特征,依托实际工程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工程高天区间工程隧道展开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进行动态模拟,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洞口切面地层沉降、纵向隧道拱顶沉降、中间岩柱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的成果:通过拱顶沉降、中间岩柱变形分析得到前后掌子面最佳的控制距离,受到偏压效应中间岩柱具有明显的叠加性,纵向掌子面间距对于中间岩柱受力具有特定影响范围,施工中通过控制掌子面间距可以有效减少中间岩柱围岩受力,研究结果有效的指导了现场施工,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郑西客运专线高桥隧道为背景,利用岩土工程有限差分程序对双侧壁导坑施工方法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模拟该施工方法在开挖过程中国岩及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得出地表横向沉降槽曲线以及各导洞引起的地表纵向沉降的分布规律,以期对施工和其它类似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郑西客运专线高桥隧道为背景,利用岩土工程有限差分程序对双侧壁导坑施工方法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模拟该施工方法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得出地表横向沉降槽曲线以及各导洞引起的地表纵向沉降的分布规律,以期对施工和其它类似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