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沙溪为闽江上游,发源于闽赣交界的杉岭山,流经宁化、清流、明溪、永安、三明和沙县等地,在南平市附近,与富屯溪、建溪汇合后,改称闽江。沙溪干流全长328km,集水面积11793km~2,水量及流域面积均占闽江的19%左右。  相似文献   

2.
宁娜  马金珠  张鹏  齐识  田黎明 《资源科学》2013,35(4):892-899
信息量法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滑坡点密度、地质构造缓冲区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7个评价因子,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文章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信息量法的定量分析功能,对各类因子进行分级计算与信息量赋值,生成各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图层,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中度危险区以上的区域包含88.91%的泥石流.随着危险等级的增加,泥石流沟面积占危险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在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和极高度危险区内发生的泥石流面积分别占到各危险等级面积的21.21%、34.09%和46.00%,分析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特征吻合较好.由此可见,信息量法与GIS技术结合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是我国西藏自治区常见的山区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水利、交通、市政等工程建设。文章依据泥石流场区基本地质条件和现场调查资料,从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体三方面分析了西藏嘎握玛沟右岸坡面型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并对该泥石流发展趋势作出预判,得到两方面的结论与认识:(1)西藏嘎握玛沟右岸坡面型泥石流形成区由斜坡顺倾互层状砂质板岩倾倒变形演化而来,为坡面型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必需的固体物源;流通区以侧向侵蚀和切侵蚀为主,靠近形成区处以侧向侵蚀为主,接近堆积区处以下切侵蚀为主;(2)西藏嘎握玛沟右岸坡面型泥石流发育成因主要归咎于斜坡坡度约55°、场区强降雨、形成区残留崩坡积体和倾倒变形破碎岩体。据目前嘎握玛沟坡面型泥石流发育特征预判,该坡面型泥石流沟发育小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产生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不存在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文章研究思路与成果对青藏高原地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明涛  韦方强  王欢  苏鹏程  谢涛 《资源科学》2012,34(7):1257-1265
三江并流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评价了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的危险性,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可以快速对一个区域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估。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选择了能够反映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灾害主控因素的8个影响因子:地形坡度、坡向、植被、地层岩性、断裂带密度、河流切割密度、降雨量和道路网密度。聚类分析算法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域划分为四个子类,分别对应极低、低、中等和高危险区,其评价结果与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分布的点密度值相吻合。从危险性评价图可以发现,即使在极低危险区域附近,可以看到有高危险区域的存在,因此,这一分区图可以用来寻找危险区中的防灾避灾安置点(即小块的低危险区);从危险性分区图中还可以发现一点,在高危险区域和中等危险区,以及高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分界线附近,泥石流灾害点分布比较密集。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段(以下简称河龙区),主河道全长717.5km,约为黄河总长的1/8,区域面积111224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4.8%。流经陕西、山西、内蒙古共46县(旗),主要支流20余条。 该区域包括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为77055km~2)、土石山区(面积为12144km~2)、风沙区(面积为14262km~2)、干燥草原区(面积为7753km~2)等4个地貌类型(图1)。  相似文献   

6.
喀什、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流动沙漠的西南和南部。喀什地区沙漠面积2.78万km~2,占地区土地面积31.3%(表1);和田地区沙漠面积10.53力km~2,占地区土地面积43.4%(表2)。 两地区绿洲边缘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移动、扩展、蔓延的危害和威胁。塔克拉玛干沙漠中85%的面积为流动沙丘。沙漠在其东部东北风和其西部西北风(分界线在民丰县东牙通古斯  相似文献   

7.
一、瓯江概况瓯江流域(附图)面积约1.79万km~2,发源于浙闽边境洞宫山,干流全长388km,流域内包括龙泉、遂昌、松阳、云和、景宁,缙云,青田、永嘉、瓯海、乐清十个县和丽水,温州两市,为浙江第二大江。从河源到大港头称龙泉溪,在大港头汇松阴溪后称大溪,经丽水纳好溪至石溪汇小溪后称瓯江。续经青田至温州汇楠溪后经灵昆岛在崎头入东  相似文献   

8.
赵存兴 《资源科学》1993,15(1):7-14
本区位于黄河上游沿岸,包括内蒙古17个县(市、旗)、宁夏与甘肃各13个县(市)和青海14个县(市)。从地貌类型看,主要为黄河沿岸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陇西黄土高原和青海高原。按本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可分成三个土地潜力区(图1)。全区土地面积为22.48万km~2。1985年总人口为1485.85万,平均人口密度为66人/km~2。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9km~2,本区侵入岩属燕山期,研究区侵入岩岩石类型较为酸性侵入岩,以中深成相的花岗岩类为主。对研究区内前人所划不同时代侵入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并根据岩石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相互接触关系等,将研究区内出露的侵入岩时代确定为早侏罗世侵入岩。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衍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黄淮海平原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效应,对于地下水位下降原因的诊断,调整土地利用以缓解地下水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1km网格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单元网格水平衡分析方法,计算出了1990年、2010年两期黄淮海平原区310 863个网格地下水蓄变量。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区的土地结构变化趋势是生态用地转换为耕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而其中各地类的耗水强度排序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以及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耗水强度从107万m~3/km~2增加到2010年的166万m~3/km~2,耕地耗水强度从51.90万m~3/km~2增加到57.50万m~3/km~2,草地与未利用地耗水强度分别从43.91万m~3/km~2、46.78万m~3/km~2变化到50.93万m~3/km~2、49.39m~3/km~2。低耗水强度的用地结构向高耗水强度用地结构变化,以及建设用地和耕地耗水强度不断增加,导致了黄淮海平原区各流域地下水蓄变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2020年3月20日,西藏定日发生的5.9级地震进行灾情分析、现场地震灾害调查,编制出本次地震烈度图并得出此次地震的震害特征。结论:西藏定日5.9地震最高烈度为Ⅷ度(8度),面积为42km~2,Ⅶ度(7度)区面积为176km~2,Ⅵ度(6度)区面积为1114km~2;地震影响范围内,房屋破坏类型大部分为土石木混合结构,Ⅷ度(8度)区多数房屋墙体造成明显裂缝、少数房屋墙体交接处坍塌损毁严重,个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出现轻度破坏、非钢筋混泥土框结构部分破坏严重,无完全倒塌房屋。灾情沿着余震分布的方向及断裂带方向呈现带状分布,此外极震区之外出现灾情异常点。此次地震是"4·25"地震(尼布尔8.1级地震)之后该地区遭受的地震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4·25"地震灾后抗震加固房屋抗震性能良好,未出现严重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总土地面积10.87万km~2,低湿地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低湿耕地占该地区总耕地面积的59%左右。低湿地以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为主要特点,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但是,低湿地旱涝灾害频繁,粮、豆产量低而不稳,波动幅度较大。如何综合利用水土资源,开发治理低湿地,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赣江流域丘陵山区包括江西省的赣州、吉安、宜春3个地区以及新余、萍乡两市,总共43个县、区。土地面积79173km~2,其中丘陵山地面积超过86%,是以赣江贯通全境的典型丘陵山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居于突出的地位。对区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与前景问题,根据考察研究所得,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工程成效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强湿地保护,国家出台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三江平原湿地被列为首批重点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区,目前工程已实施超过10年,对工程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0—2015年的遥感数据,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模型模拟方法,对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工程实施后的湿地面积及分布、湿地景观结构、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进行初步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期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2 508.55 km~2,其中2000—2010年间湿地面积减小速率为209.40 km~2/a;2010—2015年间,湿地减少速度变缓,湿地减少速率为89.91 km~2/a;2000—2015年间湿地平均斑块面积先减小后增大;2000—2015年期间湿地植被覆盖度由91.8%减小至74.0%;自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以来,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有所增加,但水禽栖息地支持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反映城市化对城市居住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文章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反演了沈阳市地表温度和城市热岛强度指数,根据热岛强度鉴别并提取了强热岛区,通过不同时相的反演结果研究沈阳市城市热岛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沈阳市强热岛区的面积已经从2001年的344.50km2扩大至2010年的385.04km~2。热岛的空间分布范围与城市建成区的轮廓相吻合,其范围随着城市建设和新建开发区的发展不断增大,并且在西南和东北方向为主要增长方向。  相似文献   

16.
1、基本情况 芜湖市区位于皖东南长江下游沿岸,在青弋江、漳河和裕溪河的汇合处。市内河流纵横,地面高程一般在8—12米(吴淞高程);土地面积230km~2,建成区面积37.7km~2,市区人口63.33万人,下辖镜湖、马塘、新芜、鸠江四个行政区。本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6.6mm,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也不均匀,5—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 芜湖市在历史上是商埠,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兼有机械、冶金、钢铁等31类40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城市水陆交通便利,是华东第二通道上的重要铁路枢纽;公路四通八达,芜湖长江大桥正在兴建之中;经国务院批准芜湖港于1991年10月对外籍船舶开放,随后,又成为国家级沿江开放城市,这些必将对芜湖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罗汉果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植物,是广西传统的重要出口物资。主产桂林地区的永福县和临桂县山区。 桂林地区、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包括永福、龙胜、资源、兴安、全州、灌阳、恭城、平乐、荔浦、灵川和桂林市、临桂县、阳朔县等13个县市。总面积为27811.77km~2,山区、丘陵面积占总面积78.45%。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6—20℃,≥10℃的积温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省台江县台雄泉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地质调查以及水质检测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场和泉水物质组成。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含水层为上板溪群番召组一段(Pt3f~1),主要岩性为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变余砂质板岩,含变质岩类基岩裂隙水,富水性中等。大气降水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沿断层破碎带以及岩石节理、裂隙补给地下水。泉水偏硅酸含量明显高于河流且超过了规范要求的25mg/L,且水化学类型由地表水的HCO_3-Ca型转变为泉水的HCO_3-Na。泉水出现以上特性,主要是因为研究区岩性为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变余砂质板岩,深部地下水溶解含水岩层中的SiO_2,使得地下水SiO_2含量升高。富含高SiO_2含量的地下水在沿断层上升的过程中形成偏硅酸,涌出地表形成富含偏硅酸的泉水。地下水在上升的过程中,加速了对围岩中HCO_3-及Na+的溶解,因此使得泉水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型转变为HCO_3-Na型水。  相似文献   

19.
敬文深 《资源科学》1989,11(4):45-51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西至大邑、怀远、灌县;东达德阳、金堂、成都龙泉驿;北起安县秀水;南抵名山县,面积8460km~2。行政区属成都市、德阳市所辖,并包括雅安专区名山县一隅。全区人口1000多万。 平原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座落于平原西侧。解放30年来,平原区工农业生产均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方面,已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粮食作物农业区。平坝区农田602.21万亩,主产水稻、小麦、既是全省水稻高产区,又是全省小麦稳产高产区。  相似文献   

20.
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利用ArcGIS9.2软件平台,对1995年和2005年两期Landsat TM、MSS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间隔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资料,分析了西辽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和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5和3,10,1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②西辽河流域绝大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3个地类,三者的变化绝时值约占全区的93.77%;③10年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移变化,其中草地是变化最剧烈的地类,共有7900.57km~2草地转出和5417.20km~2其它地类转入革地;④政策和人口增长可能是西辽河流域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