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高、治疗复杂和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入手,实施疾病的健康管理,成效显著。文章主要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以期望对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现"治未病"的理念.目前将体质分为9类,其中平和质是健康体质,其余8种为偏颇体质,即亚健康状况.中医体质辨识不仅是体检人群亚健康状态早期发现和防治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将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类型登记并追踪管理,制定相应的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运动、药物治疗一系列方案,将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丰富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阙路晟 《大众科技》2014,(5):158-159
针对当前社区居民越来越重视"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对社区中医的需求颇高,结合国内面临中医全科医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需要现状,浅谈对在当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大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这就强调了中医是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并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是我国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指导和宝贵的资源。根据医疗体制改革政策以及国家十三五医疗规划的指导,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病后康复,恢复健康,这四个关键点进行探索研究,力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实现2020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事件2006年,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功耀呼吁"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并在网上发起签名活动,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要不要废除中医"的争论;前段时间,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去世,据媒体报道,陈晓旭生病后只看中医而排斥西医,于是有人提出"中医害死陈晓旭",一时之间,本来就交锋激烈的"中西医之争"再次掀起高潮。  相似文献   

6.
正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  相似文献   

7.
郭老师,这个名字在记者未见到本人时,就如雷贯耳: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聘请其为治未病专家讲师,2010年荣获“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杰出贡献奖”,2011年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把他作为民间奇人采访嘉宾,2012年《江西工人报》对郭老师的事迹做了专题采访报道,2013年自创“艾灸药罐”是中医健康产业的奇葩,2014年郭老师编著的《二十四气脏腑·正脊疗法》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黄娜  蓝娇娜 《大众科技》2016,(11):59-60
脾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的今天,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日益重视生活质量和养生保健,调理脾胃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脾胃病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杨亚龙 《大众科技》2022,(3):114-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群的生活节奏逐渐快速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理、心理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性疾病发生率逐年攀升.心理障碍性疾病在中医属于情志病范畴,而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情志病中的应用,对于防止情志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与打造"健康中国"的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黄琼娇  李洪波 《大众科技》2021,23(8):81-83,139
随着人们自我健康管理理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关注预防医学,关注自身健康发展.中医文化渊源流长,其"治未病"的思想更是贯穿始终.基于足太阳膀胱经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浅谈该条经络和治未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应用,通过调节经络达到运行气血,使人体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达到"上工治未病"的标准,为治未病从足太阳膀胱经出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2)
中医药所秉持的"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病后调理"的理念在国家"大健康"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中医药在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在相关的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其中,在国家卫生部及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文件中就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我国自启动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的工程己有十余年,中医药社区健康管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内经》乃中医理论之渊博,临证疗疾之津梁。为医者莫不将此书奉为圭臬,遵为准绳。它在精辟论述人的生理、病理、诊法等的同时,也科学地阐明了基本治疗思想。“治未病”是其基本治疗思想之一。 《内经倡导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就是强调人们平时注重养生之道,确保身体健康。如调摄精神,做到“恬澹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中对疾病的预防问题亦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春秋襄公十七年传》(公元前556年)记载“国人逐瘛狗”,瘛狗指疯狗。当时能够众人一同驱逐疯狗,证明已认识到疯狗与狂犬病的关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相似文献   

14.
杨俊耀,主任中医师,山西运城市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精于医理,勤于临床,学验俱丰。1989年,杨俊耀医师在山西运城市创立了运城乐善堂国医馆现易名杨氏中医研究所。目前担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第二届学术编委;卫生部、教育部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学术顾问;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中华时代十大医学名人;中国医师协会国医科普之旅暨“治未病”百姓健康公益大讲堂活动讲师团讲师。  相似文献   

15.
吕晓洋 《今日科苑》2011,(11):145-147
<正>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素问》第二篇的篇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意是: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一什么是"四气"?四气实际上就是指跟四季相关的气。在《黄帝内经》里,皇帝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岐伯,到底什么是"气"呢?岐伯在回答的时候非常为难,他告诉皇帝"此先帝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医学思想,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健康养生越来越被重视,"治未病"理念是健康养生文化的灵魂,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探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思想,从完善政策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群众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多方位认识、培养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人才队伍、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论述如何进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称为肝硬化。对于该病的防治来说,现代医学的发展尚未足够成熟。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见运用健脾法治疗该病是"治未病"思想的最好体现,笔者系统回顾了健脾法在近几年治疗肝硬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健脾法在该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信息》2014,(5):117-117
翻译和介绍现代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是当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并减少医疗误诊率。《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就是反映这个方面各项主要应用的译著。它是作者十余年期间在美国医疗服务及健康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作、教学及科研实践中的总结和精华,介绍了医疗健康信息技术的功能、组织、设计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五十多年来,我国中医学术与事业上的突出问题是,"从发展中医的愿望出发,走了一条中医西化的道路"。这是一条违背中医内在科学原理的自相矛盾的道路,因而使"寺院越来越像教堂,牧师日渐取代和尚"。由于它主宰了我国的中医发展,因而使1982年以来国家新《宪法》总则的规定,以及"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被虚化、被搁置。二十多年来,令人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其实,彻底摆脱"中医西化"的悖论性局面,绝非学术或政治的难题。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其一,学术上瞄准中医的科学定位,切实厘清"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大世纪性理论难题。其二,中医界则须"认准自家门庭,做好自家主人",以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中药开发为重点,从学术、事业、人才三方面进行全面深刻的自省。否则,学术根基不正,学界人心东西,一切美梦,皆难成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