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身体修辞文化角度,解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割舌筋"情节。在作品中,"割舌筋"具有两个隐喻功能:华裔初涉美国社会时以沉默抗拒语言;作为华裔意识觉醒的标记,寻求文化与种族身份。笔者从身体修辞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为解析汤亭亭对种族、文化、身体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指出,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文化身份包含个人主体的自我身份追寻,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共同构建.该文以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和黄玉雪的文学文本为切入点,在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域下,探究她们的文化身份内涵与特性,文化身份的建构路径与策略及其在作品中的表征,以及美国华裔文学建设工程中女作家的身份超越...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华裔文坛代表人物的谭恩美以女性为观察视角,通过描写作品中华裔女主人公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关注广大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作为"夹缝人"痛苦而尴尬的生活状态,探讨美国华裔女性如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摆脱枷锁和创伤,从而最终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重建。  相似文献   

4.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该文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认为既有研究将之定义为传统中国母亲,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是忽略了“持家”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中的影响。该文以《喜福会》中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融合角度辨析母亲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实践中何以被定义成社会的“理性”因素,指出她们利用沉默持家参与到族裔文化身份重构进程之中,成功地将“偏执专制”的母亲负面形象转化成正面的“族裔母亲”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非但不是消极保守派,反而是重构华裔族裔文化身份的积极力量,有助于延续和发展华人族裔文化、重构族裔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家庭"在中国文化脉络里有关键性地位,不仅是社会秩序与国家组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的实践与展现。但法律中心论者,往往认为这是破坏法律公正性的落后思想,不见容于当代法治社会。其中最受到关注却也最具争议性的即是儒家的"亲隐"思想。然而,透过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可以了解到,其实"法律"只是作为"市民社会"身份认同的原则,不能忽略人还有以"爱"作为连结的"家庭"关系之身份认同。而以"爱"为原则的身份认同是身为人的自然需求,也是建立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环。"亲隐"的追求正是企图重建以人伦为中心的身份认同,以避免"法律"对人造成的物化。  相似文献   

7.
邹诗鹏 《文化学刊》2008,(1):186-186
我们借用心理学上的"认同"概念来阐释"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首先,社会需求的认同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追寻文化身份是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特殊文本,在华裔作家们的笔下不断地被解构和重建。华人移民在适应居住国文化的同时,难以抹去固有的民族集体记忆,在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华人移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世界观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文本细读,分析在不同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以阐释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多民族性和跨民族性的理论,通过分析李安执导电影《喜宴》中性别和种族身份的复杂纠缠,探究跨种族语境中亚裔华侨多重身份的实现和建构。文化身份是混合的、融合的,身份最好被理解成一种不断变化的对自身充满情感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  相似文献   

10.
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基于共同社会经验和族群身份,形成了华族文化共同体和表征中华文化的“离散音乐”。由于缺乏祖辈迁徙异国的共同经验,互联网时代的华裔青年难以直接理解“离散音乐”中“故土”“乡音”等话语所塑造的情感结构。以鼟乐团为代表的华裔青年乐团通过“离散音乐”的数字化再嵌,以互联网作为社会文化感知的皮肤,让华裔青年群体感受和理解“离散音乐”,感知和延续祖辈情感,同时拥有了共同的互联网实践经验。由此而形成的“新离散音乐”,留存与播散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重塑该群体对母国离散文化的情感结构,建构华裔青年情感共同体,以新的文化形式在当代华裔青年中传播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藻海无边》是英国女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是著名文学作品《简·爱》的前篇。本文以安托瓦内特为研究对象,首先描述其因特殊的血统种族而被社会排斥与孤立的遭遇,然后分析了她在不同文化视角下难以得到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原因,揭示了特殊历史时期对人们身心的摧残和身份认同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法国学者让-保罗·萨特除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身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在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的身份,就是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萨特的戏剧融入了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包含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和判断,因而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实际事务的介入态度。其戏剧作品具有反映社会境况变化的特点,因而被萨特本人定义为"境遇剧",而剧作中的人物角色也生动地体现了萨特的创作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本文将通过分析萨特主要戏剧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表现形式,探究萨特戏剧创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0,(5):146-146
张其学、姜海龙在《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身份主体是文化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争夺的主要领域。如今,身份已日益意识形态化了,以意识形态化的身份认同观看文化身份,就不可避免地把文化人种化,认为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种族决定文化,人种间的差别决定精神、能力和习俗等的差别,并把这一差别绝对化,对混血现象加以排斥,反对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混合,表现出对玷污的焦虑,害怕失去血统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呈现女勇士"双性同体"的特质以及女勇士与丈夫、老汉与老太太相互依存的关系,消解了性别二元对立;通过呈现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共性、"我"对东方族裔"他者"身份的反抗以及代表西方文化的"我"与代表东方文化的母亲的和解,消解了对东西方二元对立,表达了对男女平权、种族平等、多元文化共存的美好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刘珊 《职业圈》2012,(9):21-22
新形势下加强女工组织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开始进入各行各业工作,在各方面开始独立起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对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之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家庭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今我国企业中,女职工对其发展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企业在其工会中还专设了女工组织,并规划为企业工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澳籍华裔汉学家邝如丝,兼具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独特身份,厥有聊斋节译本《中国鬼怪爱情故事》。"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译者身份引致了其聊斋英译本不同于其他译家的别样之处。以译者身份为观照点,辅以比较的视野,细察邝如丝对译本选目,异史氏评论话语,故事中的爱欲书写、人物对话以及若干情节等内容的操控及其所产生的翻译效果,藉此揭橥邝如丝聊斋节译本的鲜明特征与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茂盛 《职业圈》2014,(11):127-127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发挥我党的政治优势,而且还增强了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疏忽,必须加强工作力度。只有抓住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马墨菲 《文化学刊》2016,(4):141-143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沟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起着推动的作用,其显现出来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是由于"沟通"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人们关于沟通的讨论、思考逐渐多了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开始发现"沟通"现象的存在,所以更多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把它当做一个内在要素,更多地关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历届底特律市政府实行了积极的改革措施,以图化解种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然而,改革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究其原因,市政府在改革中未能妥善处理"洼地效应"、保障"沉默的大多数"的利益、规制基层政府的行为、消除种族政治的影响。它启示城市政府只有重视行政与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强对基层政府的监督与管理,慎重处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民粹主义思潮,科学地解决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城市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