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遗民词人,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其中隐逸词的特点进行考察,结合宋亡后士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详析宋遗民隐逸词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宋遗民词人隐逸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遗民词人 ,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 ,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 ,对其中的隐逸词进行考察 ,结合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 ,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 ,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 ,详析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 ,并联系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 ,试对宋遗民词进行认真 ,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词是宋元易代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反映,是特殊文化形态下民族心灵历程的记录,是词体文学由传统“应歌”向“应社”转型的产物。所以,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诗人词客的风流雅集、诗酒唱和而带有亡国遗民隐逸生活实践的性质,对遗民词人群体的形成、群体人格精神的建构和创作范式的改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整个一部宋遗民词史,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被剥夺了生存权利的民族以及个人的痛苦灵魂,充满着极度沉痛的人生忧郁与历史悲哀,情真语苦地记录了词人们在悲惨的人生境遇中痛苦的生命体验与寻求解脱的心灵,导致宋遗民词在审美理想上具有沉郁深厚的特点。本文试考察宋遗民词中极富悲剧性生命体验的思想内涵。以透视宋遗民词中人生情趣与观照方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遗民词是唐宋词光辉的最后一页。在宋元之际的词坛,遗民词人形成了江浙遗民词人和江西遗民词人两大创作群体。这两大群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都具有隐逸的思想特征,创作题材上都由舞榭歌台、秦楼楚馆的男女艳情转为自然之景、隐居之乐等。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意象的选取、词风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南宋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二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竹山词》运用了大量隽永感人且富有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寄托着词人刻骨铭心的遗民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承载着遗民词人对黍离之悲的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凄凉一片秋声——蒋捷词意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末元初词人蒋捷《竹山词》好写秋景.好用秋色,从“秋”、“雁”、“梦”、“窗”等几个典型意象中,可以管窥其作为南宋遗民悲凉、凄楚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元代特殊的环境中,宋遗民画家呈现出“隐逸”、“复古”等思想状态。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遗民画家在绘画风格上多强调“写意”,追求“逸品”,以此寄托自己的丧国之痛和超脱的态度。宋遗民画家在画风与追求上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了元代文人画的兴盛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元之际南宋遗民词普遍存在“以词存史”的创作现象.存史纪史的叙事性主题、词人行迹的叙事性记载,拓展了词体的功能结构,使南宋遗民诸家词作具备了叙事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遗民词人这种创作实践,在部分词人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当可视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自觉.纪实手法、褒贬笔法、铺叙手法及联章体的运用,可视为词人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炼 《语文知识》2008,(1):79-81
余怀是清初著名遗民,他的词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清初遗民词的主要特征。和宋遗民词相比,余怀遗民词在创作上受到隐逸思想的影响更加明显,咏史怀古之词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共鸣,在表达形式上通常联系个体命运以抒发家国之痛。  相似文献   

11.
"月"在诗词创作历来为中国文人擅用。词作之"月"开始多关风月,抒爱恋闲愁;而后,国难严峻,"月"多蕴含忧国之感;时至南宋灭亡,"月"多抒发亡国之悲。受政治、文化因素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月"意象群体意识很强。南宋遗民词人以"月"之恒、残、圆衬托大宋政权之存亡,情感悲恸。南宋遗民词中的"月"蕴含着爱国情怀,有着中华民族"圆""满"的家国情结。  相似文献   

12.
蒋捷词中的云意象有着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游子羁旅的情思和隐居生活的逸趣。蒋捷喜欢用云意象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和性格以及文化传统有关。云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成就了蒋捷词悲凉清俊、萧寥疏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遗民词人的代表,从刘辰翁的元宵词入手,分析宋、元交替之际以刘辰翁为代表的汉族文人士大夫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心灵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南宋遗民词人“清”、“空”的隐居生活环境造成了创作主体心境的“清”、“空”,山林云水之境使创作主体的心境也类似于道家隐逸之士,这种心境上的清空闲适,很容易接受道家隐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刺激他们选择了清闲幽静的意象,构造出其词清新空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宋末元初遗民刘辰翁是辛派词人后期的代表人物,其元宵词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元宵词超越了宋代节序词佳人伤春和男士悲秋的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隐含了深沉的寄托,深刻地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遗民心理,在词史上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词人笔下的词汇是有区别的,同样的词汇在不同词人的笔下的使用也很不相同,在对词汇的定量定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具体把握不同词人的不同词风。本首先对吴英用词以单音节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选取其中常用的六个实词“红”、“香”、“清”、“寒”、“云”、“雨”为视点,观察比较历史上婉约词人对这些词的搭配使用,从中见出吴词“密丽”、“凄冷”等风格特点。在具体比较中亦可发现不同词人的“冷”“暖”、“俗”“雅”之别,发掘婉约词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宋元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十分盛行,如前所述,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6):62-65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写诗作词时都喜欢运用各种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其中,"月"意象是诗人词人都非常钟爱的一种,被古今文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清代词人项鸿祚以写愁言恨著称,他的词集《忆云词》里运用了大量的"月"意象,这些"月"意象无不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纳兰词中雨意象出现频率颇高,统计起来,在纳兰性德的三百四十三首词中,雨出现了八十七次之多。可将雨意象归纳为四类,分别是思妻之雨、悼亡之雨、思友之雨和怀乡之雨。雨的意象的形成,与词人个人独特的感伤性格、词人自己一生的遭遇、词人的伤感的审美观以及传统的婉约词尤其是北宋词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