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强劲崛起.给报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吸引读抢占市场,各报纷纷开辟专版,创办周刊。周刊承担着某些新闻版用消息、通讯、言论等传统的新闻主打产品无法完全担负起的报道任务。周刊与新闻版二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似之点。相对于新闻版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是周刊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2.
王海歌 《新闻前哨》2010,(6):101-102
“读周刊”。是新商报最有人缘也最长寿的一个副刊。她经历了从网络时代到观点时代的无数次自我更新和蜕变,竭尽全力给读者一个在周末读报的理由。九年里,读周刊开办了读报、读书、读史、读网、读刊、读世、读人、读图、读碟、读城等等和阅读相关的版面,2009年3月,更升级扩容,形成了秘闻、天下、三评三足鼎立的构架。在读周刊经历过的所有变化里。变的是“读”的眼界与境界,不变的是“读”的心境和渴望。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商业周刊》在美国经济界和报界负有盛名,它创刊于1928年,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商业周刊。2001年美国纽约时间7月9日该刊亚洲版编辑Pete Engardio、资深编辑Robin Paul Ajello、Michaels.serrill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商业周刊》的发行情况怎么样? 答:《商业周刊》由麦格罗·希尔公司出版,有110万订户,其中亚洲7、8万。中文版发行不理想,但相信亚洲读者有50到60万人,我们在北京有1位记者、东京4位记者。网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杂志,读所有的文章都要付钱。 …  相似文献   

4.
从香港周刊的生态看城市周报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周报,是指近几年来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以城市读为受众,以生活消费为主题,以娱乐时尚为特色的服务类周报。这些报纸不仅以可读可用的内容赢得读青睐,而且在媒体经营上的业绩令人称道。而在香港,以娱乐时尚为主的周刊杂志,一直是媒体市场最具活力的部分。分析香港周刊市场的生态,对于把握内地城市周报发展走势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园 《出版参考》2007,(10X):18-18
一个受欢迎的栏目结集成书现在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只是一本书和一篇篇文章分开阅读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最近结集为《民国那些人》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先生在序言里说“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并认为“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创     
《青年记者》2005,(3):79-80
手机电视亮相美国市场调研公司Yarkee集团估计,现在美国有28万手机电视订户,绝大多数都是跏帆公司的用户,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130万名用户。北青周刊开辟诗歌专版 《北京青年》周刊开辟诗歌版《月末诗章》,每个月的最后—期与读见面。  相似文献   

7.
《广州日报》今年4月份做了一个大规模的读调查,对各个版块的阅读率和影响力进行盘点。2466个网民调查结果:时政新闻和健康保健两类版块最受青睐,对《广州日报》的感受是,大报可信,新闻与健康领衔,周末读报,健康版最受欢迎;从几万份问卷中随机抽样的1191份读调查结果:《广州日报》42类版块中,阅读程度最高的版面,健康周刊位居第四,周末最喜欢看健康周刊;470户入户调查结果:《广州日报》42类版块中,读阅读评价最高的版面,健康周刊名列第五,在副刊类的版面中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报纸的专刊、副刊和 各种周末版、月末版越来越 多,而新闻的版面反而越来 越少。作为业余写作的通讯 员,要想多上稿,不妨多写 些言论。如果掌握好投稿技 巧,命中率也会很高。 以中央级报纸为例: 《人民日报》办有“假日生活 周刊”(侧重大众消费、健 康、大众娱乐)、“大地周刊” (侧重高层次的文学艺术)、 “民主与法制周刊”、“经济 周刊”,还有定期推出的“读 者来信版”、“乡镇企业版”、 “农村经济版”、“社会调查 版”……如果能花一些时间 研究这些版面的用稿范围 和栏目特点,就可以有的放 矢,度身定做,提高…  相似文献   

9.
2005年11月7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出“读后随感”专版专门发表各方面读者的意见、建议。专版共发表8篇随感,既有《敢提意见好》、《博士也来读理论周刊》等褒扬、肯定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蚌埠日报·深读周刊》创刊十年来,已出500多期,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极大地增强了《蚌埠日报》的影响力。深挖地方话题资源,放眼周边共同关注,以此来增强报道的厚度与深度、综合性与思想性,是《深读周刊》耐人深读并深受关注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重视策划,形成开放思维;重视思想深度,形成融合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市报人》2006,(11):F0004-F0004
《遂宁日报》自1991年创刊以来,走过了15年的光辉发展历程,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的两次创业。目前,遂宁日报社有员工150余人,下辖一报一站五刊及一中心一院四分司;《遂宁日报》、遂棕新闻网站、《船山周刊》、《蓬溪周刊》、《大英周刊》、《安居周刊》、《射洪周刊》、新新闻培训中心,遂宁市书画院,新新闻广告公司,新新闻旅行公司,新新闻发行快递公司,新新闻印务公司。  相似文献   

12.
一个受欢迎的栏目结集成书现在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只是一本书和一篇篇文章分开阅读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最近结集为《民国那些人》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先生在序言里说"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并认为"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李选清 《军事记者》2001,(12):12-1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强劲崛起,给传统的报刊宣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争夺读,占领市场,各报纷纷打出“特色牌”——创办周刊,开辟专版。专版已成为各报宣传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4.
阅毕徐雁平先生《写在报刊边上的文字》(《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29日“家园”版)一文,我不由得想起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版主编胡洪侠为该“周刊”所写下的那些“编读札记”来。这些“编读札记”写在该周刊的一角,每期都有。短短的数百字,千把字,小而巧,有玲珑精致之美,一如江南流水之上所架设的一座座小桥。一篇篇读下来,令人觉得都是那样地有韵味。初读这些“编读札记”时,闪过我脑际的是:编辑家的美文。徐君的文章说,“近  相似文献   

15.
手里拿着最新一期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张立宪的<读库0601>火热地登上这期周刊的封面.这位独立策划人(不知道他会不会认同这个称呼)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读库0601>从选题策划、设计制作、印刷包装到最后出版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热情与精神恐怕在很多出版社的编辑身上已经是很难发现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近来,一种周刊模式的电视新闻栏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周刊》、《世界周刊》,北京电视台的《本周》,辽宁电视台的《今晚直播周末版》等都受到好评。这些栏目主要是对一周以来的有关新闻进行回顾,评说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及重大意义,介绍新闻背后的新闻等。  相似文献   

17.
报纸专刊,是我国报纸发展出现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以《经济日报》为例,过去只有“理论周刊”、“今日视点”、“汽车天地周刊”、“信息时空周刊”、“证券周刊”、“财金报道”等,持之以恒的也不过10种左右。2002年一下推出“中国人居”、“中华儒商”、“品质平台周刊”、“环球财富”、“县域经济周刊”、“开发导报”、“城市纵横”、“企业发展专刊”等,超过了以往所开办的总量,使报纸显得更有特色。专刊现象,可以说源于周末版,发展于报纸的扩版,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报纸专刊———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回顾一下过去…  相似文献   

18.
娜斯 《青年记者》2007,(1):64-65
每次回国,总惦记纽约家中订的那些刊物看不上,因为美国的周刊星期一寄到家中,所以星期一晚上是我翻阅杂志的时间,已成规律了,不如此就有生活离轨之感。对于纽约略有些化的人来说,星期日的《纽约时报》是雷打不劝的阅读,星期六出去玩,最完美的星期天午后则是喝着咖啡读《纽约时报》星期天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报纸办周刊有过两个高潮,一个是80年代末兴起的周末版、星期刊热,一个是近两年兴起的各种各样的周刊热。无论是国家级的大报,还是地方性报纸;无论是党报,还是专业性报纸,只要是日报,就几乎没有不办周刊的。而且,周刊的名称从通俗的“社会周刊”、“生活周刊”、“法制周刊”、“文化周刊”等,逐渐发展到比较别致的“燕周刊”、“星周刊”、“下周刊”、“壹周刊”等。一家报社的周刊  相似文献   

20.
读了胡展奋同志发表在《新民周刊》上的特稿《湘鄂赣血吸虫惊悚调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惊悚”。我真恨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闻,只道是有了伟人毛泽东那首《送瘟神》诗里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华夏的血吸虫皆已销声匿迹,谁知它在湘鄂赣地区竟然是那么嚣张:“天放亮了,当田鼠、野兔、家犬和耕牛都挺着大肚子,晃荡着腹水从我们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