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考测点导航 1.能够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考查辩认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这四个基本概念。 2.理解中位数、众数所反映的实际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用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从中领会统计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3.
知识点分析: “众数”选自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认识后引出的新统计量:众数。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观察和处理数据、探究分享、做出决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关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4.
刘顿 《初中生》2009,(7):16-19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是分析数据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5.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不同的量,刻画了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是前面《生活中的数据》的深化,又是继续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的基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企业管理、商业运营、人员选拔等.其中,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初中阶段学习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基本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被称为统计的平均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数据的集中情况,下面就三个平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瑜 《福建教育》2008,(1):45-45,6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中位数,五年级下册安排了众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众数着眼于对各种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教学目标: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达数据的不同特征。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郭丽娜 《考试周刊》2013,(96):69-69
<正>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六单元《统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9页例2和“练一练”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找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通过比较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之一,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1.
1 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的意义.2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概念,并能熟练地运用.3 正确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4 理解概率的意义,能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5 领悟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能从各种统计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能按照要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2.
很多老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了中位数、众数后,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学了中位数后,就认为中位数好,平均数不好,不论对哪组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学生们无一例外地会选择用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等到六年级学习了众数后,又会说众数好,对平均数、中位数视而不见,致使教学效果和设计初衷产生了一定的偏差.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4.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是分析数据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5.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用来概括一组数据的信息,使数据信息简单化.平均数就是用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得到的值.在通常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各个数据在结果中所占的分量是相等的.有时  相似文献   

16.
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它也是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由于所有数据在平均数上下波动,并且它们与平均数之间都存在着偏差,而且偏差有正有负、有大有小,但是这些偏差之和等于0.  相似文献   

17.
复习目标 能进行分析数据活动,并能运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极差,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计算,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能用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能用极差和方差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18.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它们描述的角度和所表达的意义并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在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关问题时,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结合实例对常见错解加以剖析,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都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是这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它可能不止一个;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相似文献   

20.
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和考查目标,灵活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某个方面的特征。数据的代表要求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合理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对这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