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俄罗斯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俄语出现了许多显著变化.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代俄语报刊语言受语言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日渐突出,呈现出一系列变化.标题是报刊新闻内容的凝缩,它的语言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紧密联系报刊新闻语言和社会语言的实际,从新词语的涌现、术语的跨度移用、港台词语进入共同语、缩略词语的不断产生,在语法上发生的变化,以及俚俗闲适语言风格的形成、引用或仿拟式标题的流行、板块语汇的横向互动等8个方面,论述了世纪之交报刊语言在词汇、语法和修辞语用上的变化趋向.对报刊语言变化的成因,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语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报刊语言某些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随着俄罗斯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俄语出现了许多显著变化。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代俄语报刊语言受语言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日渐突出,呈现出一系列变化。标题是报刊新闻内容的凝缩,它的语言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电视堪称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强势媒体相对报刊而言电视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更使电视在受众的媒体选择中独占鳌头,在电视传播的声像系统中,主持人是以媒介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直接面向受众通过有声语言辅以形象进行传播,他们的语言质量必然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无论在严肃的新闻节目里.还是在轻松的娱乐节目中,或个性生化鲜明包括有些另类的主持人,他们在节目中的言语,都仰仗电视媒体的性质及广电事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威望,而具有特殊意义的权威性、示范性、普适性,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不胫而走、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涉及舆论导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民众的语言水准.  相似文献   

5.
对话性是交际过程中实现语言社会本质的言语体现.当今,俄罗斯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俄罗斯报刊语言产生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报刊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并确立了对话性原则.本文将从俄语报刊政论语言对话性的模式类型及对话性的结构形式两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评价理论起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它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元功能的发展.评价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把对语言人际功能的研究扩展到词汇层面.传统的教学法忽视了媒体语言的特征和功能,没能很好地实现英语报刊教学的初衷.通过在评价理论指导下的语料分析试图证明评价理论能够揭示媒体语言的人际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紧密联系报刊新闻语言和社会语言的实际,从新词语的涌现,术语的跨度移用,港台词语进入共同语,缩略词语的不断产生,在语法上发生的变化,以及俚俗闲话语言风格的形成,引用或仿拟式标题的流行,板块语汇的横向互动等8个方面,论述了世纪之交报刊语言在词汇,语法和修辞语用上的变化趋向。对报刊语言变化的成因,以及这变化对社会语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报刊语言某些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传媒时代,媒体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电视栏目名称是媒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传播功能.本文试从品牌特征、受众心理、媒体风格等几个方面论述电视栏目名称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9.
沈磊 《教育艺术》2011,(12):25-26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途径,具有交互性、即时性、信息海量性、信息共享性的特征,同时它是信息时代个性化和社群化的重要表征。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  相似文献   

10.
王少卿 《红领巾》2004,(6):130-132
图书是一种媒体.不管是对新闻业还是对出版业来说,都要正视图书的媒体属性,把图书当做一种与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并列的媒体看待.从传播学的视野中观察,图书的媒体特性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信息载体,它具有一定的新闻性等.因此,改善媒体传播和进行新闻改革必须重视并依据现代图书的这种媒体特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第四种媒体”——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面对信息革命,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编辑人员必须针对信息时代报纸编辑工作的特点,调整信息时代报纸的编辑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给传统报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人预言,传统报纸会在网络的猛烈冲击下走向消亡,“报纸消亡论“的声音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本文试图从媒介发展的趋势和报纸与互联网的比较中分析报纸自身具有的相对优势的两个方面来质疑“报纸消亡论“.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传播的十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明显特征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相对于三大传统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网络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因而又被称为“第四媒体”,并着重论述网络传播的十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报纸编辑素质主要有四点:第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第三、要有创新能力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 第四、要遵守高尚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5.
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网络聊天过程中产生的聊天用语,在综合或颠覆传统的口头用语和书面语的过程中,自成一套新的语用规则。网络催生的新型聊天语体与传统语体规范的差别和其语用特点主要有:网聊心理自由;语境的约束小;语体混杂;以别出心裁的新奇怪异为时尚;易变不稳定性。在网络媒体带来的社会变迁中,网络聊天对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方式和交谈内容的塑造和改变表现在:网聊成了青年一代宣泄情绪,沟通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成为时尚的生产者;以易变不稳定的时尚文化构成当今文化的常态。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数字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措手不及,特别是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数字化媒体所带来的新传播技术的冲击,使得传统报纸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传统报纸目前的生存状况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的解析,进一步探讨传统报纸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扬长避短并能在媒介之林扎稳根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国内报纸副刊自诞生百年来,它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在不断变化,沉浮起落,由兴盛走向衰落,又从衰落迈向新生,完成着涅磐与重生的轮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副刊作为现代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竞应该何去何从。本文从国内报纸副刊的兴衰以及副刊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报纸副刊的个案研究,试图探求报纸副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报纸的发展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而数字媒体的出现,正是新技术革命对传统传播方式的一种有效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当代大学生汲取知识的前沿阵地,如何将数字报纸引进和推广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时下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已成为了和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样有公信力的"第五媒体",一些新兴的互联网网络语言逐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是时代和媒体演化产生的新语言,是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互联网网络语言的特征有利于汉语本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 matter setting on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by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reported in this article. Subjects were led to believe that they were reading passages from a science textbook in a science class or, alternatively, from a newspaper in a language class.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was expected to diminish in a situation in which information was acquired from a scientific source, in a science class, when compared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information was acquired from a less authoritative source, like a newspaper, in a language class.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was measured by analyzing subjects' 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 and their written recall of several contradictory texts. Contrary to what was expected, evaluation and regulation of comprehension increased in the science setting. It was concluded that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is dependent on subject matter setting, and that science education has a beneficial effect on this var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