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族群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文章从壮族的布洛陀文化开始分析,研究其对壮族民居的建造风俗、民居建筑艺术发展的影响,发掘其研究价值,让人们感受到其直观的形式感及独特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俗、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是社会文化总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徽州民居表达、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观,融合了儒家和道家哲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反映着历史上我国人民对建筑空间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浅析湖北合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结构—咸宁刘家桥老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柳 《科教文汇》2008,(12):191-191
传统合院式民居在中国分布极广,通常都是通过“院落空间”这个建筑的核心来组合住宅建筑。由于院落空间弹性、可变性,使院落式民居的形态多样并具有广泛适应性。它们不但有效地利用环境,还融入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民居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展示,也是人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很好地再现了以前民居艺术的特征和价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中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关中地区是我国建筑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工艺考究的墙面、光彩明亮的门窗、精细别致的雕刻等特色,使得关中民俗建筑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气质:古朴苍劲、雄浑大气,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2,(22):49-50
正中国古村落快速消失古村落是指在美术、建筑、民俗上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历史年限、规模,现在仍活态存在的村落。据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介绍,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有约5000个,7年消失近一半。  相似文献   

6.
李东红 《今日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李东红 《金秋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临夏地区回族民居调研和相关文献整理,比较分析临夏回族聚居区各村落自然人居环境和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建造技术和材料影响,及宗教、民俗、审美习惯对民居建筑室内布局、建筑装饰和色彩等影响,提取出临夏地区回族民居建筑文化符号,对其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改善传统院落全封闭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白宪臣  张义忠  贺子奇 《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传统民居蕴含着鲜明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朴实的建筑生态观,揭示了不同环境中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客 观规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哲学、美学、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观念,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邻 里和睦关系等内涵,正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建设理念。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 化资源不可再生,农村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对 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传统民居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 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济承载 能力,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本文以豫西民居为例,在分析探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与生态资 源价值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确定重点,按级别制定保护措施,形成各级政府与居民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模式,把规 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乡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在继承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 性设计,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然后以北京为例,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巷、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民俗非遗文化不但有着深厚的传承和丰富的历史脉络,且长久以来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要求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群众日常生当中,而民俗非遗文化本就具有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对民俗非遗的文化"DNA"善加保护和利用,对当今我国推进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董晓萍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民俗非遗保护研究》一书,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民俗非遗保护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论述和探讨,同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体现了民俗学者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深切关怀和对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然后以北京为例,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巷、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民俗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嵌合的交叉学科,涉及民间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口头传统、民间技艺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姿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俗事项是学生了解掌握国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养成文化自觉的重要元素。教学实践中,由于民俗学涉猎范围较广,课程课时限制,师资配备有限等原因,教学效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混合式教学理念强调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混溶,追求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层累叠加,可以有效解决民俗学教学中基础知识讲授耗时过长,随堂自由讨论用时较短,师生互动共鸣不足等问题,可以确  相似文献   

14.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城镇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建筑文明的一个阶段。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如繁星,许多小城镇都保留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建筑风貌。这些保留下来的,有着明显的历史特征的小镇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体现,对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全国各地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民居正面临着被毁的危险。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保护小城镇文物古迹不被破坏,保护古镇的历史延续性和研究性,协调建设和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因民族文化、地域、气候不同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犹如群星散落九州大地,蔚为奇观。北京四合院是我国最能反映传统文化的民居。标准四合院是:坐北朝南,前院正房三间,院东西面厢房各三间,有走廊通后院。后院的布局如前院。院里栽花植树,体现我国传统上“前堂后寝”的礼制规格,房院联合,结构方整,安谧敞亮。  相似文献   

16.
杨三山 《百科知识》2012,(16):58-60
正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即干栏式的木楼民居和石板房。这是一种民间的建筑,是布依族为自己所建造的栖身之所,为布依族世代相传,没有专门的建筑技师营造,而是半职业的木匠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我国民俗学研究日趋繁荣,研究具体民俗事象和民俗学基本理论的论著硕果累累。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理论民俗学专著,作者围绕着“民”和“俗”,博引中外,就“民俗”的概念做了充分的探讨,尤其通过引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把民俗定位在“生活世界”,来说明民俗学应有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人类.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其中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因此,本文通过客观的评价传统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将两者如何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徽州传统民居不仅是一块璀璨的丰碑,同样也是一朵绚丽的瑰宝,而且在徽州区域古老文化中,它的营造技艺更是传承下来的掌上明珠。如今这些经历过历史风雨磨难的建筑物仍然可以展现在现代人们面前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些传统的营造技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徽州工匠对传统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我们才可以体验到徽州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而墙体——建筑的重要组成构件,则构成了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体系的重要部分,当地的工匠同时也把握和担任着徽州传统民居的墙体营造工艺。通过对本课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徽州传统民居墙体营造技艺之马头墙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我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开展对马头墙的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7,(16)
巴蜀地区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在功能、形式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结合巴蜀地区地域特色,包括自然气候因素以及精神文化因素,思考传统民居中装饰构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为传统建筑的修复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