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理念,以“正义君子”为培养目标,以“四维”“八德”为施教内容,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主张“知行相须”,强调“修身为本”。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就是教人懂得做人,懂得爱人的教育;“修身为本”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方法,“教人如何修身”几乎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我国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应予继承与弘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内涵,欲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试析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主要表现在:学校模糊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实践中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混淆了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  相似文献   

3.
张平  万蓉 《教育学术月刊》2002,20(12):18-19
有效地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美育的途径,达到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拟就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道德教育价值等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一、发挥美育对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发挥美育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既有历史方面的渊源,更有社会现实的必要性。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兴起于商周的礼,不仅在内容上规定了以宗法等级为核心的人伦关系,而且在形式上规定了各种典礼仪式的程序和过程。各种典礼仪式中“无不带有某种艺术审美的气氛”。而在礼乐文化氛围中,道德…  相似文献   

4.
《教育导刊》2007,(10):I0001-I0001
广州市第一О九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完全中学、广州市一级学校,是全国首家构建“以美育人”学校文化的学校。近年来,该校秉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倡导“感动、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与“新幸福观”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如何搞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人们见智见仁。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重视和继承古代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对现阶段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发展凸显出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而法国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却一直面临着学校教育“世俗性”的挑战与质疑.法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要依托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来进行,但二者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公民教育独大、道德教育薄弱是一直困扰着法国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2015年秋,法国中小学将开设“世俗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向学生传递“共同价值观”,这体现出法国学校教育试图重返意义世界、复归价值引领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7.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与互补,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土壤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中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为心理—道德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形成积淀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心理—道德教育的提出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鲁光 《家教指南》2004,(9):40-41
在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中国与美国各有千秋。虽然中国的传统思想重视“家教”,但不可否认美国许多独特的教育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父母擅长历史教育,一则古往今来的圣贤多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爱国!     
在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是一年享誉三十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学校。在当地各大报纸的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的字样。忠信学校的校长高震东这样说: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台下声音:“匹夫有责”)——不,是“我的责任”。如果今年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我是这样教我的学生的。如果教室很脏,我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我的…  相似文献   

10.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的道德规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所以必须在高校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首先,要运用中华传统的忠孝、诚信美德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要改善高校“的忠信”教育环境。另外,还要利用两课渠道,增“加忠信”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1.
这一对关系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道德教育”一词包含“教育”一词,那么进行教育的场所最主要的就是学校了,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因为家庭、社会也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学校道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又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好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学校生活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中环境”,而道德教育活动过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小环境”。学校好比一个“家”,道德教育好比一个“孩子”,孩子发展的好坏当然离不开家庭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尹海维 《学周刊C版》2014,(6):211-21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从而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而学校文化中最有活力和最具主体意义的是教师文化。对教师来说,在这种传统教育下所形成的一些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等,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旧文化”的强大惯性,必须进行一场“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构建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新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4.
卢雨 《现代教学》2011,(1):151-151
应中国台北市教育会的邀请,几年前我曾随上海市中小学道德教育团赴台湾进行考察交流。短短数十天,我感叹于台湾不同类型学校的多元教育景象,细细品味了不同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学生道德教育与我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是我们古代文明的一块瑰宝,应不断发扬和光大。学校不仅要重在“教书”,而且要贵在“育人”,尤其不要忽视用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来教育、感化我们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07,2(11):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创地,以鲁洁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提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德育心理机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其标志性成果有:《道德教育的现代视域》(鲁洁著)、《规训与教化》(金生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汪凤炎著)、《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  相似文献   

17.
宇文利 《中国德育》2007,2(11):22-25
韩国具有重视国民精神教育的传统,政府从文化传统、现实政治两方面构建起牢固的国民精神教育维系体系。韩国学校侧重从历史文化、道德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构建国民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依托强势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推行理实结合、知行并举的教育模式。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做法对我国开展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30年代的“价值中立”到20世纪末“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历经“演进”。近年来伴随美国学校品格教育中“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发力点,这就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多文化、多种族、多宗教等社会变量对价值观教育的制约, 并促其向科学化和实效化方向发展。与美国过去的社会境况相似,当代中国也面临多元文化因素对道德教育的制约,因此为了摆脱这些困扰,美国的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开始,剖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分析时下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从理论上探索“自律”教育的可行性,并从教学实践中尝试“自律”教育的过程,从“自律”与“他律”的辩证转化中,着重人的价值的尊重以及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使道德教育自觉地走向“自律”。  相似文献   

20.
一、韩国学校德育的沿革及发展二战前,整个朝鲜半岛是一个整体,战后分南北治之。朝鲜教育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成为其民族精神的内核。朝鲜早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时就盛行儒家道德教育,新罗国的花郎道就糅合了儒、道、佛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孝悌、忠信”“理国之五常”的儒教;“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的道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佛教等。在新罗时代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唐朝学习,全面实施儒教,此后直到李朝时代的一千多年间,朝鲜基本上都沿袭儒家伦理的道德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严格奉行三纲五常,从教育形式到教育内容都模仿中国教育,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