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广告作品中融入情感突显出广告的温情,是当代广告发展的必然出路.广告为消费者塑造了一个个人为的情感世界,并且显得那样情真意切.广告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告作品的情感美进行研究,解读广告作品情感编码的规律.人是情感动物,需要情感.生活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艰辛、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些都需要情感的交流,广告作品以产品为本位,以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为依托,借助艺术表现方式来呈现广告的情感美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中国广告作品年鉴》内的动漫广告作品发现:动漫在广告领域中的应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且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各个类别的广告;动漫广告注重动漫的形式感、视觉表现、拟人化表现等手段;在进行动漫广告创意时,对广告目的、广告产品的本身特征、消费者的期望度等都有很大程度的考虑。最后,论文提出了一些值得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的动漫广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中西广告差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刚 《视听界》2005,(4):76-78
一、中西广告的差异在哪里?通过研究大量的中西广告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广告目前的主流还是一种创意的表层模式,就事论事,以产品/服务为中心,即使出现消费者,也多是直接推荐,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合理性,干脆利落,直传信息。西方广告则不然,它以使用商品/服务的人为中心,往  相似文献   

4.
曲化冰 《记者摇篮》2009,(11):69-69,88
幽默是指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方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出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达理之处。幽默广告是广告设计者运用幽默手法及其特殊的情景创造出来的广告作品。幽默广告由来已久,在现代广告中已成为赢得消费者的最佳手段和有效的“软销”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思博 《今传媒》2013,(6):111-113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更强调消费过程中能带来的艺术享受及精神满足。广告渐渐由早期叫卖推销的传播方式过渡到满足消费者审美愿望、实现意义生成的现代传播方式。本文在充分研究已有大量广告作品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广告叙事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广告叙事在广告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探究广告叙事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为中国广告传播的转型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谭成兵 《报刊之友》2011,(4):142-143
二级传播理论及多级传播理论问世后,人们对广告传播活动中广告作品常规传播及包涵其中的广告信息的二级传播或多级传播早已知晓,而对于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则关注不多。论文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类型、受众、是否付费、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的特殊性及给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谭成兵 《今传媒》2011,(4):142-143
二级传播理论及多级传播理论问世后,人们对广告传播活动中广告作品常规传播及包涵其中的广告信息的二级传播或多级传播早已知晓,而对于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则关注不多。论文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类型、受众、是否付费、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的特殊性及给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各项全国性广告作品评比中,河北电台创作选送的广告作品连创佳绩,捷报频传。截止目前,共有19件广告作品在全国性广告评选中获奖。  相似文献   

9.
鲁华 《声屏世界》2004,(7):40-41
广告作品批评是广告批评的一个种类。广告批评是对广告现象进行认识和评价的科学活动。其具体批评的对象可以是某则广告作品、某个广告观念、某次广告活动、广告主、广告代理机构、广告发布媒体甚至是广告批评本身,所有跟广告有关的都可以成为批评的对象。所谓广告作品批评是指对某一广告作品进行的阐释、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  相似文献   

10.
书刊音像广告的表现,指将有关图书、期刊、报纸、录音制品、录像带的服务、出版单位、内容作用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具体的广告作品传达给消费者。广告作品是广告信息的载体,是整个广告活动的结晶。广告作品的创作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广告活动的成败。书刊音像广告表现是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它吸收了文  相似文献   

11.
隐性广告,或称“植入式、嵌入式广告”,之所以被冠以“隐性”,主要指它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场景的一部分,以非广告的形式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露给受众(消费者)。隐性广告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只要处理得当,可以嵌入任何情景和文本,其中最常见也最引人关注的是电影作品、电视节目中的隐性广告。虽然隐性广告历来以低费用高效果著称,但在操作中却要有更高的技巧,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目前我国的隐性广告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作品是一扇阅读“沪港都市社会,尤其是其中的洋场社会的窗口”。%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广告的描写。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文集》所收录的93篇(部)作品中,涉及广告描写的作品有44篇(部),占作品总数的47.4%;在全部作品中,使用广告的频率为162次。②透过张爱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广告作品能以更好的视觉效果与消费者沟通,是关系到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推销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与商品之间架起导购的桥梁。为了让消费者乐于接受广告信息,设计者必须依据消费者的心理,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产品形象,在构图上搭配设计,发挥抢眼效果。否则,构图、文字、格式千篇一律的广告是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兴趣的。让图、文搭配和谐,也是广告制作成功的一个标志。这在现代社会里,设计家  相似文献   

14.
浅谈隐性广告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素欣 《今传媒》2007,(2):43-44
隐性广告,或称"植入式、嵌入式广告",之所以被冠以"隐性",主要指它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场景的一部分,以非广告的形式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露给受众(消费者).(1)隐性广告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只要处理得当,可以嵌入任何情景和文本,其中最常见也最引人关注的是电影作品、电视节目中的隐性广告.  相似文献   

15.
敏明 《青年记者》2003,(12):46-47
越来越多的广告使消费者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广告在卖些什么,感觉就像误入迷雾中,产品销售缺不了广告,但是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感到困惑:广告费已投了好多,而产品广告也做得很出色,可产品就是销路不好;广告迷雾迷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广告主,还有迷失了方向的广告人,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一、引论
  广告是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广告一出现就伴随着美感和实用两种因素。在艺术土壤的培养下,现阶段的广告设计已经成为视觉传播的一种艺术手法,而从其表现出来的鲜明形象既是前提,也是基本条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以非语言手段为主的广告,被越来越多的采用,正如著名的伯恩巴克理论中的“广告上最重要的东西是要有original。”只有最大程度的引起消费者注意,并且满足消费者兴趣,才是广告达到成功的真正标志。本文以广告中的非语言手段为研究对象,对广告作品中非语言手段的概念、表现形式、传播作用及其局限与改进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通过概括非语言手段的含义,来初步认识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来了解视觉广告中运用此类手法是多么的重要,其次通过分析非语言手段对广告的作用,归纳出非语言符号的独特影响力。再次,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非语言手段在广告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分析中国目前非语言手段应用的局限并给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伟 《新闻前哨》2007,(2):37-37
优秀广告作品追求“零差错”。一则报纸广告要做到“零差错”并不轻松,对广告纠错绝不能“偷工减料”。在一则即将成型的广告中查找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广告所属行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系统、专门进行纠错训练。广告差错见诸报端,其根源大多在于“眼未看进”,“未吃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移动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直线传播模式的缺陷逐渐显露,代之而来的是全新互动式传播方式受到青睐,互动式广告应运而生。互动式广告架起了广告主和消费者即时沟通的桥梁,可口可乐作为全球知名可乐品牌,非常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创作出许多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广告作品,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与忠诚度。通过研究发现,可口可乐互动式广告主要表现APP定制式互动、社交媒体病毒式互动、跨屏参与式互动、户外体验式互动、H5分享式互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双金惠 《新闻窗》2007,(3):98-99
近年来我国广告市场、广告活动中出现的是是非非,抛开其表象,实质凸现出的都是“人为”的问题,即广告人的素质问题。广告作品的质量高低、广告活动的规范与否反映出广告人的素质,反映出广告人的道德水准与文化追求。广告作品、广告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质量、格调、情趣、审美等方面都与广告人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高广告人的素质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时报世界华文广告奖"作为华文广告人的平台,提供创意挥洒空间,以华人文化作为创意运用的广告作品,最重要的是华文广告奖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两岸三地广告文化和创意作品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