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闲适"是周作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思想既来自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个体主义和体验主义精神,又受到中国传统庄禅精神的构型。在"闲适"思想中庄禅精神对审美现代性的体验主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由此产生了此岸化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是王维隐逸心态的基础,庄禅思想的影响是主导,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契机,时代的隐逸之风是王维选择隐逸方式的重要依据。在此隐逸心态和隐逸风格的影响下,王维的诗作呈现出旁观型、参与型、融合型三种态度,形成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3.
论者探讨王维山水诗境时,多从禅宗入手,但唐时三教并存。王维山水诗境除受禅宗影响外。庄子思想亦是其直接源头之一。王维山水诗境的形成与庄禅的交互影响最为相关。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人王维与宋末词人张炎因为禅缘而契合。首先,他们习禅的思想依据比较相似。其次,他们所作诗词都体现出了闲的文化品住,并在直观中蕴含着空观的审美追求以及纯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的不同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是他们各自不同适意观的体现:王绩注重主体的自适;王维关注主体精神的“空”——“忘适”.两位诗人适意诗创作的相同之处在于均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创作心态不同、读者审美接受不同、当代实践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6.
佛教禅宗在中土形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汉地学禅者通过庄子书的中介理解相对陌生的佛教哲学概念,而庄子中的"心斋"、"坐忘"与禅定之法极其相似,更可相互参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及审美取向方面,庄子与禅宗又特重自然,使二者进一步融合交涉。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游离于释道之间,表现出亦禅亦庄的精神风采,形成一种空灵自在优游从容的庄禅精神。  相似文献   

7.
以王维山水诗的具体诗作为文本,借于审美范畴,阐述、分析王维山水诗篇创作的审美特点,挖掘展现王维山水诗创作上的超功利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也打上了禅宗的烙印,显现出冲淡的意绪、空寂的意境、无我的境界和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而王维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能以心境来净化环境,他笔下的山水是经过禅心净化和观照的本真自在。  相似文献   

9.
废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其诗风深受庄禅哲学影响,晦涩难懂,散发出空灵静谧、飘逸脱俗的独特气息。这主要体现在:清净虚空的庄禅思想在诗中的渗透、镜花水月的独特意象在诗中的凸现和造成语言陌生的庄禅典故在诗中的点缀。其诗风在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作品中可谓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唐代王维作画,经常违背现实世界的时令,张彦远称之为“不问四时”.“不问四时”是一种审美选择,是王维创导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认为“不问四时”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维正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出这类画作,也是以“不问四时”这一荒诞的形式,来表达他心中的禅意.  相似文献   

11.
以审美距离说分析王绩《野望》、王维《渭川田家》等作品,其中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审美距离所致,其羡慕之情正好说明他们不能归去的处境或似归非归的状态。文人赞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家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观赏却无法进入的世界。当文人在潜意识的距离中或以超功利性的眼光来打量农家生活时,感到的是它们与官场和宦游生活相比而独有的单纯和自然,而当真的投身其间时,便无法忍受其间的单调和艰苦。可见,文人诗歌中所表现的田园之美和田家之乐,大多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南朝书画家王微所作《叙画》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文献,王微在文章中提出的灵动的画之情理论不但确立了山水画的独特的美学地位,而且蕴含了灵动的生命美学的思想,在中国生命美学的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叙画》中提出的画之情理论闪耀着王微的生命美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田园诗有不少描绘乡土的笔墨,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为进一步理解王维一生的心态,感受田园诗独特的文学魅力,本文对其田园诗乡土想象的主要内容、成因、基本特质及审美意蕴进行了探讨。总的来看,王维田园诗的乡土想象涉及乡土环境、乡土人物等诸方面图景,色彩鲜明,内涵丰富,体现了王维诗歌宁静空明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生活的镜像,生活是文学的物像。"桃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镜像,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隐逸生活与文学创作中,对应着不同的现实物像,如陶渊明的"东篱"、王维的"辋川"、范成大的"石湖"等。但由于原初意义上的"桃源"镜像的独特性在于隐逸而不失人间情怀,因此陶渊明的"东篱"、范成大的"石湖"与"桃源"镜像之间呈现出圆融的美学特征;而王维则由于晚年身心枯寂,缺乏完全投入的人间情怀,故"辋川"与"桃源"镜像之间便有所疏隔。  相似文献   

15.
张华 《培训与研究》2008,25(3):55-57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之意境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三教并重”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及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老庄道家思想对其诗歌风格与意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王维的诗歌中若隐若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继承了"化"的庄学精神,对他后来的田园诗有着深刻的影响。"化"是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化"在陶渊明的多首田园诗作中都有体现。王维深受老庄影响,又是禅宗的信徒,有"诗佛"之称,故其在诗作中常显现"空"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他们都将自然美的魅力与心的逍遥和自由结合,从而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他们都讲究"游心"的旷达和"空"的意境,但并没有身心寂灭,而是于自然山水间悟人生之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禅宗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灵感与智慧。对于禅学造诣颇深的王维来说,佛教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生活情趣、艺术思维及审美观照方式无不与禅宗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王维常乐于禅,其诗往往能流露出一种禅悦的清新与空灵,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让禅与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在中国古代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韩愈模仿王维《辋川集》而作《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其题材、作法与结构乃至风格均多雷同。韩愈仿照王维进行创作,是其生存与交往的需要,是其顺应清逸幽远时风的自觉选择。这与其避乱江南的经历有关,也是他争强斗胜的性格使然。王维“境随心转”,而韩愈则“心随物动”。因此,韩愈虽然也以空灵澄澈的清远品格为圭臬,甚至还获得了自静自净的人性自现,但他受干扰于现实处境,毕竟不能像王维那样生成“寄畅山水”的审美状态,而多呈“寄傲林丘”的生命状态,其二十一咏以搏牛之力,在方寸之地经营,清绮而不失奇险,淡泊而时现焦躁,偏于理性,情多于韵,形成了貌似而质异的全然不同于《辋川集》的自家面貌。  相似文献   

19.
韦应物的人格转换和诗风的形成有多重因素和渐进过程。其表现为吏隐的生存方式及诗美追求;人生境界的诗性表现与山林隐逸的审美范式。胎息于陶,佐之以二谢和王孟;属于陶谢—王孟—韦柳—姚贾隐逸诗人系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