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中呈现的传者的"自我言说",探究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的"当下"。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其中,"国家-媒体"边界关系的突破与重建、来自公众(读者)的正向反馈、以及群体内互动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其背后的建构逻辑。但同时,一种普遍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不容忽视。这种分裂导致媒体和记者"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影响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给记者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詹姆斯·凯瑞"仪式观"角度审视民生新闻,指出民生新闻在反映社会民生的同时,需要通过将"报道范式"升华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共享仪式",变告知为对话模式,共享地方文化记忆,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从而推动社会大众在民生报道中的参与性,完成公民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群体传播时代职业认同问题入手,梳理历史与现实中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矛盾与偏向,进而从话语权力、新闻专业主义、媒体环境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群体传播时代对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挑战,并从信息生产方式、资源获取方式和传受地位角度解读职业认同嬗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孟秋江是抗战时期与范长江齐名的著名战地记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其新闻生涯从范长江"新闻救国"思想的启蒙及策划编辑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开启,进而从一名普通职员成长为著名战地记者和知名报人,其弃政从文的职业转向和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本文引入职业认同视角,回溯孟秋江成长和从业的社会历史情境,考察其职业发展的心路历程和对记者职业的内心体认,烛照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化路径,并给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树"新闻报国"之志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传媒声音     
《今传媒》2016,(4):147-153
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时代定位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能不能做好这"四者",是有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检验标准;只有做好这"四者",才能履行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个字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郝金华 《今传媒》2020,(2):75-77
媒介环境的变革不仅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那些曾经依赖于传统媒体这个工作平台的新闻从业者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部分记者开始在媒体机构任职的同时寻求职业外的第二份工作,产生了职业身份上的分裂。通过对该群体的访谈发现,兼职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传统媒体经济效益下滑而带来的收入压力,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而进行蓄力,以避免自己在未来被淘汰的命运,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职业认同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与张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传播》2011,(5):48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亚平的新著《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日前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内新闻学界以中国早期"记者"职业心灵史和职业认同发育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为新形势下党刊事业的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作为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党刊必须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全力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月,《安徽商报》报道了安徽宿州"贫困生请吃饭"事件,引起社会关注,相关单位的深入调查揭开了事实真相,将涉事记者和媒体机构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从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失衡与错位进行剖析,重新审视新闻职业伦理道德,探索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1.
陈丽 《新闻窗》2013,(4):36-37
记者曾经是一个伟大高尚的职业,他们不仅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记录者,还是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这决定了记者在工作者必须要遵守职业的良知与社会的普遍道德。由于社会发展不断复杂化与多元化,面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诱惑,新闻工作第一线的记者也往往难回避其中,一部分记者对角色认知和定位不清晰,导致角色错位、角色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及记者的评价和信任度降低,妨碍了新闻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发挥。笔者从三个冲突分析这种记者形象的偏差,就是三个冲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当前存在的三种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类型出发,分析相对应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记者对其职业角色的定位和呈现,并分析了他们生成的原因。分析得出,在"报道类"、"帮忙类"、"调解类"民生新闻中,记者分别作为"报道者"、"参与者"、"记录者"而存在。这种角色呈现不仅和节目定位有关,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所谓会议新闻,指的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一般说来,不论是传者还是受众,大多对会议报道很反感。其根本原因,就传者而言,会议报道形式较为呆板,尤其是与会领导得似"梁山英雄排座次",一旦将领导"缺位"或"错位",属"政治事故",记者乃至媒体领导必挨批挨罚。就受众而言,会议新闻往往内容空,没有明确、清晰、有用的新闻信息,或将本来很有新闻价值的信  相似文献   

14.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南方报业"年度记者"124篇文章为研究样本,通过词频分析方法,再现2008年至2013年记者职业化在职业定位、职业追求、职业责任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的趋势变化。研究发现,记者的职业定位清晰,以"记录"为使命,很少提及"无冕之王"和"新闻民工";职业追求上执着于新闻理想,追求专业报道和揭示新闻背后的真相;职业素养方面,全部文献的词频统计显示,"采访""报道",是记者职业工作的重点,强调"写作"和"文字"。不过,提到"责任"次数不多,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也不是很高。另外,较少提及"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们是"社会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其参与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超越自身身份的言行和职责,从而发生角色"越位"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媒体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掘核心的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群体在扮演自我角色的同时还要回归到记者职业本身,让角色更好地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相似文献   

17.
智媒时代融媒体的角色、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载体与阵地,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宣传者、监督者、服务者.新传播生态与传播格局催生融媒体新闻栏目呈现多元共生的创新趋势:传者与受众互恰、单一向多维转化、群众与政府共治、监督与宣传重构、内容与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18.
闾丘露薇对柴静的采访方式和采访观念的批评引发社会争议,这个话题关系到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身份定位,前者推崇"置身事外",后者倡导"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反映了当前电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19.
张璇 《东南传播》2020,(1):102-103
2019年8月,"饭圈女孩出征香港废青"事件引发轰动,与以往不同的是,"饭圈女孩"成为此次出征的主力军。本文试图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对"饭圈女孩出征"行动的社会认同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饭圈女孩出征"是通过认同话语与认同实践进行自我范畴化,实现内在认同,通过自发动员与自身"去污"的方式寻求外界认同,并最终获得认同,重塑身份认同的过程。"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一定程度上能够弱化冲突,维护网络生态稳定,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政治参与和国家意识,对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青年亚文化而言,只有善于激浊扬清、回归理性,增强公益性,才是获得社会认同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记者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奉行的多是"无冕之王"理念,但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随着党报体系的确立,这一理念得到不断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角色。2013年3月,湖北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全国新闻工作者对记者角色认同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对旧的角色内容的补充,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结合时代精神和政策要求,融入新的角色内容,从而开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