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如何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裴广法孙方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  相似文献   

2.
一千只纸鹤     
病休了一个星期,不知道班里的孩子们怎么样了:功课没有落下吧?纪律没有松散吧?一踏进校门,就听见有人喊:“来啦,来啦,解老师来啦!”抬起头,只见二楼楼道上探出一个个小脑袋。啊!是他们!王晓,李伟,赵灵……是他们!一周来我常牵挂的学生们。可是一下子,小脑袋一个一个又缩回去了。只有中队长王晓跑下楼梯,喊着“解老师”向我跑来,她一边扶着我;一边说:“解老师,您慢点走啊!”看她那高兴劲儿,我有些激动。上了楼,我一下愣住了:只见 教室门口两边自上而下悬挂着两串五颜六色、飘飘欲飞的纸鹤,大的,小的,红的,绿的…  相似文献   

3.
杨华然 《师道》2002,(12):10
学生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后说:“我被上政治课了。”孩子调皮,有家长会无不痛心地说:“晓得政治老师是怎么教你的哟!”对人们如此看重政治我非常欣慰,可这又真让我感到委屈!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不难听出,似乎所有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教育失误全都归咎于政治老师们。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政治教师和思想品德教师混为一谈。就连许多教育工作者也会犯这样近视的错误。常常听到有的学科老师在教育调皮捣蛋的学生时说:“去,叫你们政治老师好好教育教育你!”我想问,政治教师教什么?———政治。这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充满爱,是每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品格。然而,我们在强调爱的时候,不要忘记“尊重”这两个字,因为尊重比爱更重要。不久前媒体报道的那位让学生举左手或右手的老师,深知“尊重”二字的分量,他用“会时举左手,不会时举右手”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让我们看到,尊重的力量有多大。试想,如果这位老师根本没有注意那位后进生举了手,或者讥诮说: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甚至侮辱学生:简直是猪脑袋,无可救药!或者无动于衷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从此再不给这位学生以机会,那么,…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02,(6):30-30
案例:在学习《影子》一课时,合作二小的蔡晓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节:把“影子常常跟着我”一句改为“影子天天跟着我”,请议一议,这样改可以吗?问题刚一提出,孩子们就低声议论了起来。有大胆的站起来表示反对。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书上不是这样写的。”“对!我也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影子不能天天跟着我,阴天、下雨天时影子就不能跟着我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蔡晓蓉笑了,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已达到她设计的初衷:孩子们已经理解“常常”和“天天”的不同之处了。但这时,还有一个学生高举小手,显然还…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小学英语的兴趣呢?许多老师都有相同的体会,大部分孩子在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都非常喜欢这门全新的学科,觉得很新鲜,用英语打招呼,“hello”“goodbye”说得起劲,26个英文字母还有字母歌曲,可是久而久之随着难度的增加,大部分孩子变得不那么起劲了,甚至有的孩子说:英语,想说爱你不容易!在我从事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学生爱上英语,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不该错”的错误,这是教师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有的学生,上课听得懂,提问答得出,但一到作业或考试时就出“事故”。而对这些“事故”,学生往往不能自己检测出来,要靠别人指正。比如老师对某学生说:“你答的这份试卷上有错误。”该生将试卷从头至尾看上几遍,仍然疑惑不解:“没错啊!”直到老师用红笔在错题旁边打个“×”,他才猛拍自已的脑袋:“哎呀!怎么错了呢……”很明显,如果我们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能力,那些“不该错”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我觉得,在这方面,至少应该做好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每当身边有看上去正在上学的孩子,大人们可能会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正在读几年级?”“你在哪儿上学?”“你的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小朋友们一般都能很流利地回答。假如问:“你的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可能有很多小朋友会说:“不知道!”走在我所任教的学校里,经常听到一些小朋友向老师这样问好:“语文老师好!”“数学老师好!”“电脑老师好!”“劳动老师好!”“写字老师好!”“足球老师好!”……“老师”的姓常常被小朋友们忽略而用一些课程的名称替换了。当然,这样称呼并无不雅之处,甚至听上去还很可爱、有趣。但…  相似文献   

9.
田慧 《教师博览》2023,(29):16-17
<正>“老师,老师,把包给我!”上午最后一节课结束,我刚走出七年级教室,小然就跟在我身后边跑边急切地喊着。我回头笑着说:“现在还不能陪你们一起去食堂吃饭,我要先回办公室忙几分钟哦。”他愣了一秒后恳求道:“那您先把包给我。”我又笑了,说:“学校有规定,中午就餐不能占位子,你忘啦!”他只好抓抓小脑袋,有点失望地跑回班级,准备排队去就餐。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常常会推动学生去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使他们得到很大的满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11.
曹宏霞 《新疆教育》2013,(3):147-147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师生共建和谐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凌丽蓉 《湖南教育》2005,(16):30-3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时,学生不仅毫无兴趣,而且还出现厌学甚至直接反对的抗拒行为。遇到这种情况,师生之间往往会造成需求与目标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作为教师,心中常常感到不平衡,会对学生讲这样的话:“我都是为你好!”你们要听话!”你怎么这样对待学习?”有的甚至还粗鲁些:“你这笨蛋!”而学生的回应常常是:“老师真啰嗦!”老师真凶!”真没意思!”讨厌!”不想见到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师与学生缺乏应有的沟通。一项研究表…  相似文献   

13.
午休风波     
李可芯 《作文》2024,(1):6-7
<正>午休时,同学们在教室里大声喧哗。突然,王老师怒气冲冲地闯入教室:“这么吵,你们是不是脑袋进水了?”同学们有的嘟着嘴,有的被老师说得微微颤抖起来,有的忧心忡忡地望向窗户。我更是连呼吸都控制着,生怕声响大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陈肖子衿却举起手站了起来:“老师,《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上说,人的大脑里面约80%是水,所以我们的脑袋里确实有水啊!”  相似文献   

14.
少女的心思     
老师常常说:“年轻无极限!我会肆无忌惮地接下面一句“统一冰红茶”,老师仁慈的眼神宽容了我,我是一个女孩,却有男孩子的性格:想笑就笑,有话直说,从不忌讳什么。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时都能听懂,可做题时却不会解题”。应该说这是日前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反映一道题讲了几次学生还是不会.学生反映考试时原题做不出。总结原因,我认为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绍华老敲我的脑袋!”“马绍华在我书上乱画!”“马绍华又把廖子洋惹哭啦!”“我们做游戏时,马绍华故意来捣蛋!”……四(2)班的新班主任闵老师几乎招驾不住,脑袋差点就要爆炸啦!马绍华,何许人也?竟敢闹得班上鸡犬不宁?看来非治治他不可!嗯,再冷静想想,还是先调查调查为妙。科任老师一听到“马绍华”这三个字,动作神情出奇的一致——摇头叹气又摆手;同学们谈起马绍华,表情更丰富:鄙视的、嘲笑的、畏惧的,不一而足。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就因为马绍华的手爱痒痒,喜欢搞些小恶作剧,并乐此不疲。无奈之下,闵老…  相似文献   

17.
老师们在备作文课时常常为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合适的写作素材而犯愁。我在学校时,什么时候最吃香?备作文课时最吃香。这时,老师们不请自来——请教我写什么,怎么写。有一次写“踏青”,可是杨老师的班里有两个学生没参加,他们写什么呢?我眉头一皱说:“我给他们二人出个题:《那天,家里只有我自己》。”结果这两个人写得还真好!  相似文献   

18.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知识加工过程.初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是按部就班、照例模仿、套公式解题、重复机械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不少教师埋怨:这道题刚刚讲过,学生又做得一塌糊涂.而学生也常拍着脑袋喊冤:这题我已经做了好几遍了,  相似文献   

19.
王贞女 《班主任》2000,(8):41-4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班主任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这样学生有心事就愿意与老师交流。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必须消灭“忌语”荣献上小学的儿子常常讲一些老师挖苦、讽刺学生的“趣事”。比如;有的同学笑得声大了一点,老师就说:“你被猪毛噎住啦!”,有的同学坐得不规矩,老师就说:“你得了软骨病啦!”有的同学一时高兴,手舞足蹈一下,老师就说:“你在抽风呀!”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