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那么一些成语彼此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属于异形成语,即一条成语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使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例如“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百口莫辩”和“百喙莫辩”,“没齿不忘”和“没齿难忘”,“目不暇接”和“目不暇给”.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不同甚至相反,从而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成语,成语意义的差别就在所差的那个字上.有差别的字多数情况是在两条成语的相应位置上(有时这个不同的字还是同音字);也有时有差别的字不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很容易被人混为一谈,造成误用,使用者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2.
《人民文学》三月号上刊登了朱光潜写的一篇談說理文写作的文章,題目是:《漫谈說理文》。作者认为,說理文也应該有艺术性,也要給人以美感。他說:“如果以为只有在文学創作里运用語言才要求艺术性,那就只会鼓励人对一般語言的运用不要求艺术性,結果就会不利于語言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他說,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相輔相成的,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  相似文献   

3.
读报刊上的許多文章,經常会碰到引用的古語(包括成语、谚語、典故等),如最近人民日报社論中就引用了“多难兴邦”、“一丘之貉”、“图穷匕首見”、“改弦易张”、“土崩瓦解”“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这些古代有生命力的語言往往集中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經驗与智慧,用极精炼的語言概括了有时候是較复杂的事物,或者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古語也是現代语言詞汇的有机組成部分之一,如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可以增进文彩、精炼語言、提高語言表达能力。毛  相似文献   

4.
成语属于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所用字数和哪几个词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必须保持正确的用祛。但是,由于同音相混造成成语的误用,这在报刊上也不少见。下面举出一些最容易造成同音相混的成语,指出正误的用法。坚忍不拔·坚韧不拔“坚忍”是坚持而不动摇的意思,“拔”是拔除。这个成语形容人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这个成语不表示“坚持而有韧劲”的意思,所以用“坚韧不拔”是不正确的。按部就班·按步就班“部、班”是指门类、次序的意思。这个成语是表示做事情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步”是脚步的…  相似文献   

5.
(二)、查成语 “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固定短语或短句,结构的“定型性”是其基本特点之一。所谓“定型”,是指其字数、词序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曰“规范面目”。如果将“三长两短”写成“两短三长”,意义虽然也通,语言形式(词序)却变了;如果把“丰衣足食”说成“丰衣饱食”,别人也能听懂,但却变成了一副不规范的“面目”。假若说上述两种情况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任意掐掉成语中的某个关键字的作法,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笔者曾在一家地方报纸上读过一篇题为《点睛传神引入胜》的文章,内容是谈一个获奖好标题的制作体会,言简意赅,析理精当,让人获益颇多。但是,该文在题目及正文中两次出现的“引入胜”,却是直接违反成语的“定型性”原则的。众所周知,成语“引人入胜”的意思是引人进入一种佳境,如今掐去一个“人”字,就既不规范,更令人费解了。 生造成语也会破坏成语的“定型性”。在一家省级刊物上,笔者看到一篇论文中有这么个句子:“固然,其  相似文献   

7.
报紙上的国际新聞里,經常可以看到“支持”和“拥护”这两个词儿。由于这两个词意思非常相近,又都是双音词,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值得注息。据古书記载“支持”(古代只用单个“支”字)是支撑、支架的意思。《左传》定元牟說:“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国语·越语》中有“皆知  相似文献   

8.
文章中援引古詩、古語或成語,可以增强說服力和感染力。但是,运用必須恰当,否則反会弄巧成拙。关于不恰当的援引的情况,一种是任意征引,随便解释。在一篇談友誼的文章中,作者写道:“杜甫有一首诗就对这种朋友之道慨叹說,‘翻手作云复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数!君不見管鲍貧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所謂“这种朋友之道”是指什么呢,按照作者  相似文献   

9.
1999年12月26日的《工人日报》三版《在动物园看人》一稿中:“被关押或被圈定的那些无精打彩的动物”中“彩”应为“采”字。“彩”主要是指颜色、花样;“采”则是精神、神色的意思,“无精打采”是句成语,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期报纸《自己的音乐》一稿中:“一种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渲泄……”中“渲”应为“宣”字。“渲”就是渲染,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也用来比喻夸大的形容,“渲”字与句中的意思不吻合。“宣”则是传播、散布、疏导的意思。“宣泄”就是排除积水、舒散和吐露心中  相似文献   

10.
商超 《记者摇篮》2009,(6):40-40
时下,写错字读错字在有些媒体上已经成为不甚罕见的现象。这里可以举出一些事例: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引用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其中的“乐”,误读成yuè,在这句话中,“乐”应该读作lè,快乐的意思。而读yuè是音乐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夏衍同志給《新聞业务》編委会写的一封信,值得引起我們編輯同志的注意。在我們的报紙上,錯用成語,用詞不当,写別字錯字,这种情形确是为数不少。如果每天加以登記,积年累月,次数是相当惊人的。也許有些人会說,这算不得什么大問題,难免的,誰又能担保一张报紙沒有一点小錯誤呢?于是錯誤在眼前一掠而过,不大在乎。但是讀者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篇文章,都应当除去冗字贅詞,使之干干淨净,不拖泥带水。关于这,高尔基曾作比設喻,說“在小說当中,就像在机器当中,不应該有一顆多余的螺絲釘”。此处所說的多余的螺絲釘,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冗字贅詞說的。我国古书中关于冗字贅詞的論述。多到不胜枚举。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汉书·张蒼传》有一句說:“年老口中无齿。”这一句就有几个“多余的螺絲釘”。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盖于此一句之內,去‘年’及‘口中’可矣。本来齿生于口,三岁孩子都知道,不写明“口中”,讀者决不会誤会。去了“年”字也  相似文献   

13.
目前“詞汇”(同“詞彙”、“辞彙”或“辞汇”)一詞用得很乱,許多人用它来代替“詞儿”“詞語”等,都是不对的。“詞汇”和“詞”(“詞儿”)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詞。“詞”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比如”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一句話中就包含了六个詞;”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詞汇却不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而是指一种語言里全部  相似文献   

14.
刚愎自用其中的“愎”常被读成F敶(复 ) ,或读成F摮(幅 ) ,这是错误的。“愎”和“复”音义都相差很远 ,不能读混和写混。“愎”读b尙(必 ) ,“刚愎”是固执的意思 ,“自用”指自以为是。成语的意思是固执己见 ,自以为是。“愎”与“复”形、音、义差别都很大 ,要注意区分使用。鬼鬼祟祟这个成语被读成“鬼鬼ch幃ngch幃ng(崇崇 )”的时候很多 ,有时也被写成“崇崇”。“崇”与“祟”这两个字形体相近 ,要注意区别。“崇”是“山”下边一个“宗”字 ,读ch幃ng(虫 ) ,是高或重视的意思 ,如崇山峻岭。“祟”是“出”下边一个“…  相似文献   

15.
“马到成功”是条军事成语,成为今年春节最热门的拜年话。除了这条军事成语带“马”字外.还有上百条军事成语也带“马”字。它们是汉语成语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学习古今军事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为此.笔者集解带“马”字的军事成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没齿不忘这个成语中的“没齿”绝对不能读错,读错意思就变了;但还是有人经常读错,读成méi chǐ(眉齿),成语的意思就变成了没有牙齿不忘,这就不成话了。“没齿”的正确读音是mòchǐ(莫齿),表示终身的意思。成语是指一辈子不忘。在使用中,成语常有义随音错的现象,要注意避免。莫名其妙与此非常接近的还有“莫明其妙”。这两个成语都能用,但意义不同。“名”是说出,“莫名其妙”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明”是明白,“莫明其妙”是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一个是说不出,一个是不明白,这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正确使用,避免混淆。拈…  相似文献   

17.
为虎作伥充当爪牙,帮恶人做坏事,称“为虎作伥”。“伥”读chāng(昌),指伥鬼,读成zhàng(帐)是错的,读成chàng(怅)也是错的,当然也不能把“伥”写成“怅”或“帐”。未雨绸缪“绸缪”这两个字不容易读准确,有读chóunìu(仇拗)的,有读chóumìu(仇谬)的,都不对。“绸缪”应该读chóumōu(仇牟),是修缮的意思。趁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瑕不掩瑜这个成语有时被写成“瑕不掩玉”,意思错了。“瑕”指玉上面的斑点,是玉的毛病,“瑜”指玉的光彩。成语的本意是指玉的斑点掩盖不了玉的光彩,并…  相似文献   

18.
智慧的灯     
这是从华严的小说里知道的,英国作家斯蒂文荪说过:“人人头上都带有一个灯”。这个灯,不是别的,也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一盏智慧的灯。用华严的小说题目来作这篇介绍文字的题目,不是语言的穷途末路,而是这四个字有对华严小说概括的高度的准确性。我是说这四个字表达作者的意思和作品的意思,已经达到了不能置换的地步。这是可以用时间来证明的。第一次读华严的小说,给我轰击的就是这四个字。这里隆重地用“轰击”这两个字,也是说明了在华严的小说面前,我们已无法再选择能够比这更合适的语词。在此之前,甚至在此之后,我从来没有读过像华严这样的用对话体写成的长  相似文献   

19.
写稿和编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字义相近、读音又相同的字,如果不注意区别,很容易用错。例如“带”和“戴”,“带”是随身携带的意思,“戴”是把东西套在或放在头、面、胸、臂等处。有的同志写“全村90%的社员带上了手表”,这就错了,“带”字应该换成“戴”字。同样,“戴上帽子”“戴上红领巾”“戴眼镜”“戴光荣花”等,也都不能用“带”。而“带上行李”“带着干粮”等,却都不能用“戴”。另外,这两字还容易和“代”字混淆。如果把“戴表”写成“代表”,那就是大  相似文献   

20.
对于年輕的記者說来,最好的采訪练习之一,就是报道公共演說的新聞。因为这一工作主要是写作,不需要搜集很多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記者的工作就是去选择、整理演說的內容,并且用易讓的形式把它写在紙上。主要的問题是选擇和压縮,例如把一篇三千字長的演說压縮到六百字。同时,报道演說,比起大多数其他种类的报道,需要作更有效的记录,这对于学習作記录來說,是很好的練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