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够。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更是作者自然情感和艺术情感充分结合的产物。作文过程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过程,写前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作文心境至关重要。如何启迪、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够。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更是作者自然情感和艺术情感充分结合的产物。作文过程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过程,写前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作文心境至关重要。如何启迪、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多彩多姿的自然美,在于一定的物质所构成的特定的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在审美创造(艺术实践)中,人对自然是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来掌握其美的属性和表达审美感受的。在这个关系中,审美的主体以情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的审美对象,这种情感观照是积极的,振奋人心的,是激励人们去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去“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然而,这种情感观照的贴切与否又取决于对“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的体贴与揣摸程度,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适应程度,这种适应须在客观的自然美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之间的相互促进之中得到实现。本文即是就此而感的一点心得,还望得到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都饱含作者的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的过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移情入文,以情品...  相似文献   

5.
薛晓 《考试周刊》2013,(30):36-37
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几乎每篇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正义的弘扬、对罪恶的鞭挞……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以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崇尚自然派艺术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真”与“美”的概念剖析,以崇尚自然派艺术实践和理论为依据,从文学史和美学史的角度,审视崇尚自然派求真求美的艺术情趣以及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崇尚自然派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在以自然物为描写对象的艺术创作中做到景象真切,情感真挚自然.崇尚自然派标榜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认为真正引起美感的东西就在于斯,这是自然派区别于其他流派最鲜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有意识地借“梦”来表情达意,这“梦”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的思想、愿望的曲折的反映。“梦”笔运用得恰如其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醉人的艺术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文如观山不喜平。”许多佳作之所以能给读者以荡气回肠的美感震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起伏跌宕的“山姿”,抑扬起落的情感吧。请同学们找找文中作者的情感有几起几落? 学生展开讨论。 生:开门见山,赞美雄关的  相似文献   

10.
<正>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写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动情之后的产物。要写出动情文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情”,二是“动情”。所谓“有情”,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体验人生,积淀情感。我们有的同学写文章总是四平八稳,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当然也不会感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了“艺术”这一新的综合性课程 ,制订的《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新艺术课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审美、文化等的综合 ,更是多学科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渗透和自然融合。“艺术”———突出了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 ,强调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有机整合 ,倡导“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究 ,通过体验和实践来体会艺术的要素 ,提高艺术审美和创…  相似文献   

12.
作文的本质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心灵上与他人沟通,离开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也就缺失了作者思想参与的过程,这样的文章自然枯燥无味,行之不远。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渗透自我,融入自我,时时刻刻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脉搏,即通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其次,要抓住“美”这个永恒的主题,美是人的生存书写行为自身,审美是对美的体悟和发现,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是人生命状态的写照,是通过书面语言对自身生命和生存形式的现实形态和表征形式,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者离开了对“美”追求,也就意味着…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结晶。纵观古今文章,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清代的大学者袁枚曾说过:“有必不解之情,而后必有不可朽之诗。”这句话虽说的是诗,其实所有的文章无不如此,只不过是抒发感情的方式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4.
作文的本质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心灵上与他人沟通,离开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也就缺失了作者思想参与的过程,这样的文章自然枯燥无味,行之不远。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渗透自我,融入自我,时时刻刻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脉搏,即通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其次,要抓住“美”这个永恒的主题,美是人的生存书写行为自身,审美是对美的体悟和发现,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是人生命状态的写照,是通过书面语言对自身生命和生存形式的现实形态和表征形式.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者离开了对“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一、情感色彩“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文章要贯穿情感,以情感为“经线”联成,“此立文之本也”。没有情感,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难以成文。因此,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因为情感是人这一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都是在情感动力影响下进行的。作文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首先要做到情感真实自然,切忌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抒情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情不自禁的自觉发挥,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它或寄情于物,“情景交融,物我双会”;或情化自然,借物言情;或化实为虚,状物表情;或神思飞扬,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 ,表达着对生命形象的构见 ,是反映生命的艺术 ,是表达作者情感 ,抒发意气的载体 ,是沟通作者与欣赏者交流和对话的桥梁 ,它有着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种艺术的“审美构造”。这种审美就是要摒弃以往单纯地以知识与文本为基础而进行的符号灌输,就是要突破由知识到知识、由知识到能力的思维范式,就是要走出仅仅关注“是什么”而忽略“怎样是”“为什么是”的课程视野。现就以“月光启蒙”(苏教版)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初中刊2003·11【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美文,应引导学生初步懂得审美。学习重点是对作者思想情感和心灵感悟的体会、对自然山水诗情画意的审美。整堂课以品赏“画美”、“乐美”、“诗美”带动全篇。【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课前板书课题、作者。标题中的“记”表明该文应属于哪一种文体?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创设学习氛围。学生进入文章所展现的艺术氛围,想像画面。2.学生齐读,读后就每一段的内容及本文中心进行概括,邻桌间讨论,教师订正。明确:第1段,引出飞泉亭。第2段,写别处观瀑的缺憾。第3段,写峡山胜景。第4段,写峡山观瀑的便利。第…  相似文献   

19.
歌唱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与人的精神相联系.是人情感的自然宣泄的方式之一.是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紧密结合的产物。歌唱是以情感表达见长的精神运动技艺,是生理、心理双重活动过程,是“声”与“睛”科学与技术两方面协调的结果。从始到终紧扣一个“情”字。凡是优秀的歌唱者无不声情并茂,“声”是传情的工具.“情”是依靠“声”的调控得以完成的。情感对歌唱技巧和艺术美感的创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情感因素是声乐教学的动力,调控好教学中的情感状态,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缘情而发,倾吐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惟有如此,文章才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文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倾注着作者真切的感情。中学生要想写出动人的作文,必须先走出假大空的误区,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自己的心,去写自己的情。情感真所谓情感真,是指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自己编造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这句话十分明确地阐述了情感真的重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真是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