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地”、“卧室”和“乡野”三个诗歌意象,是20世纪现代汉诗的空间诗学符号.诗歌中的“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性的人事发生场景,不仅是偶然的诗歌装饰性需要,更是一种人文性空间想象.诗学空间也不仅仅是一种本体诗学意义上的修辞选择,它深刻地受制于诗人的文化立场和哲学观念,并呈现为一种文化诗学.诗歌中的“空间”符号,成为我们透视诗人心灵场景和时代文化景观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
读到一篇文章,是为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写的“导读”。文章提出,心灵上的阴影,是人格的大患。有一种是“溶于我们精神血液中的时代阴影,它潜伏在几乎每个人的心中,如同精神病毒一样,妨碍健康心灵的形成。”文章举出俞平伯先生“文革”中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期间写的一些诗歌。诗歌素材不外是农村野景,茅檐、水塘、柴门、油灯、  相似文献   

3.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在时空意义上内蕴丰富深刻,是诗人们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媒介物,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思想健康、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炼生动,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文学作品。又因为它富有明显的场景、尖锐的冲突和性格化的人物对话等特点,所以我认为,如果把它作为一出古典诗剧来看,也不是不可以的。诗剧的第一个特点,是场次的分明。这首诗歌是按时间顺序及场景转换顺序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很适于戏剧场幕的划分。可以这样看: 序幕:起兴(诗歌头两句) 第一幕:被遣(从“十三能织素”到“二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诗现代诗在时间上大体指20世纪的一种诗歌现象,在西方,它的概念基本相当于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则经历了从本世纪初第二个十年后期新诗的诞生与确立,到80年代中期与西方现代诗相对接,约七十年的形成时间.现代诗必须具备“诗性”。这里所指的“诗性”,其一是指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品类的主体化、心灵化特征,即诗必须是主、客体相互交融与渗透,必须是诗  相似文献   

6.
印度传统的“梵我同一”思想并不是《吉檀迦利》中“神”的内涵的全部。诗集中的“神”作为一种诗歌的意象,更倾向为一个象征或称谓,它的实质是美与创造,真理与理想,抑或观照世界的自由心灵。  相似文献   

7.
归路月黄昏     
朱自清化用了李商隐的一句诗,他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同样的落日,同样的平原或山川却有不一样的情感。或“把酒临风”或“已是黄昏独自愁”,难道沉寂不动的环境真能左右我们的情感撼动我们的心灵?如果不是又是为何?  相似文献   

8.
诗歌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因此,诗歌要把握诗情。把握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诗词里面写"闲"情的诗歌很多,表面的"闲"而心绪不闲,让我们剥开表面的"闲"走进作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韦宏梅 《考试周刊》2010,(37):20-21
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古代诗歌里描写杜鹃意象的诗歌很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透过"杜鹃"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诗歌作为一种区别于其它体裁的文学样式,它具有深沉简约、情感丰厚、意蕴深远的特点。在教学中,诗歌留给我们的广阔想象空间、情感碰撞空间、心灵交流空间、探究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与诗同行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进行写作系统训练的最简洁可感的文学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与这种艺术所使用的每种符号相适应”(莱辛《拉奥孔》)。绘画使用的媒介符号是点线面色,诗歌使用的媒介符号是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诗歌常常“突破语言这种媒介符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语)。本文以绘画的“平面构成形式”在诗象打造中的运用为例,推介几种诗歌的表达技法,意在呼吁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让诗歌和诗美与我们一路同行。一、意象特异…  相似文献   

12.
对于诗歌精神,王家新有诸多的阐释。“诗歌永远有它的标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见而又确凿无误的尺度,在秘密地激励和提升着一个诗人”,“诗人所有的写作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对这些标准的确立,诗的力量就来自这种肯定”,“诗人是一种语言和精神的存在。在我心目中的‘诗人’是那种具有杰出的诗性语言能力而又以其精神的存在唤起和激励我们的灵魂的人”,“诗歌终归是精神的领域,因此只能是一种心灵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诗人爱伦·坡说:“诗歌的生命在音乐”。但是,通常我们在讲诗的音乐性时,人们往往便联想到它的音节、押韵、平仄、重复等。实际上,新诗发展到现在,这种以音响为主的诗的音乐外在形式已不再是举足轻重了,诗人们都在寻求一种诗的内在韵律,或者叫内部节奏。早在一九八六年,诗人公刘就说:“诗,除了它的外部形态(包括分节、建行、断句等等)以外,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不是用听觉来感受,而是必须用心灵去体验,去捕捉的东西……不要一说到诗,就只是一种,我的主要意思是:诗歌,除了它能在听觉上给人以朗朗有韵、悦耳动听的音乐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凭借它的内在节奏唤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中国文坛,海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坚定不移的“另类”——反世俗,不从众,有自己的立场、坐标和出发点,一直在自己的精神背景下、遵循自己的心灵规则写作,她的作品,尤其是诗歌,极具“个人史”性质,几乎是一种与生活、时代“无关”的写作。或者说,在她的诗歌里面,你很难把握到生活的印迹,很难获知她和她的生活之间处于—种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问(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消费品.它诞生于生活中的心灵,又哺乳着心灵中的生活.诗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其全部奥秘存在于它的对象给定性中,有着较之其它语言艺术更为丰富能动的美的生成性.接受美学从接受主体入手,对此进行了拓荒性的研究,指出:诗歌内蕴着的美的生成性在读者介入之前,只是一种非自足的动态的“空白状态”,因而其内在结构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7.
浮现于语词之上的诗歌的空间,作为一个由思想、形象、语言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表达情感、心灵的体系,一个合成性的、诸要素融洽无间的幻象性整体,自有其趋向纯粹审美、趋向无边丰富的内在需求。我将诗歌的这一特征称为诗歌空间的自律。 一个完美的诗歌空间应具如下特性:第一,语言作为纯粹实践工具、日常交际的功能(非诗情成分)在诗艺运作中大量消失;第二,由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所传达的情感与心灵,真挚、饱满、深沉,“能够使我们有再生之感。”(西川语)第三,必须有作为强化诗的内在灵魂而存在的指涉生命、生存意义的“思想”贯穿始终(它迥异于传统批评中的“主题”,而是隐含的最高理念、存在追思与诗歌情境的浑然一体);第四,真正的艺术指涉无限的生命和时空,萦绕其上的某种“形而上品质”将渊远流长①,包容历史。经由语词的这一幻象的星宇,给人的无论是审美愉悦还是道德震憾都是无穷的,对灵魂的冲击与喂养将历久弥新。 盛行于19世纪上半期的浪漫主义诗潮,由于其过分强调个人性情的挖掘、流露而异致情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诗通常是一种“伪陈述”,即它所描述的不一定是现实中所发生的真实的生活事件或客观存在过的事象,而多半是诗人凭空从心灵里构造出来的事件,是诗人的内心呈现出来的事象,诗歌陈述这些心造的事象与事件不是它的目的,目的是用这些去对应另一种被忽略的真正的且是严重的事实以引起对它的正视。现代创造的是心灵的幻象,本质上是虚拟的,但它揭示的却是现代人生存或存在的本质,它虚造的事件比实际发生过的事件有更高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从事语文教学,我们应当注重审美教育。我想,中学生审美教育应有一个心理过程:感知——理解—欣赏——创造。下面,我就从高中诗歌教学中谈谈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错误》这首诗比较适合运用20世纪40年代诗论家袁可嘉提出的“诗歌戏剧化”理论来解读。诗歌戏剧化并非要把一首诗看成是一出戏剧,而是指诗歌中含有某些戏剧化的因素。下面试用戏剧化理论解读《错误》:首先,场景的空间转换诗歌以一种立体的、戏剧的行为开始,“我打江南走过”把诗歌的大背景放在江南。江南,温婉、明丽、灵动,这种特定情绪烘托出“戏剧情境”,它所要力求刻画体现的是一种“行动中的灵魂”,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中的“浪子”就是诗人自己。“我”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出现了,接下去“那等待的人”也出现了。“那等在季节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