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同时,计算机网络犯罪也日益严重。为打击网络犯罪,世界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来惩治网络犯罪。打击入侵犯罪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入侵取证。主要对基于Windows日志分析的网络入侵取证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犯罪现象日益增多,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手段更加隐蔽,因此计算机取证技术成为解决争议和打击计算机犯罪的重要举证途径。以计算机主机系统中可获取证据的途径为切入口,阐述了计算机主机系统取证的基本原则,探讨了计算机主机信息隐秘取证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对计算机主机隐秘信息取证系统及其主要的数据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主机隐秘信息的取证技术现在已经在一些领域中进行应用,尤其是在打击网络犯罪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就计算机主机隐秘信息取证技术的渠道,及具体的应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取证是打击计算机犯罪的重要技术手段,如何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确定真正攻击者的身份对于计算机取证至关重要。所阐述的各种IP追踪技术是用来寻找攻击源,也就是追踪真正攻击者的来源,以便于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5.
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一个必备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部分不法分子的犯罪工具,因此对保存有大量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涉案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电子数据检验,成为案件侦查过程中办案人员查找嫌疑人犯罪线索或固定犯罪证据的重要手段。JTAG技术、ISP技术能有效解决取证工作人员在手机取证中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6.
胡鹏  金鑫 《科协论坛》2007,(9):106-107
目前,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和工具的新型犯罪活动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侦破这些案件必须要用到计算机取证技术。文章对计算机取证的涵义、环节、取证技术和工具、局限性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活动契机,智能手机中通常隐藏着很多的犯罪证据,为了进一步拓展职务犯罪侦查手段,提升公诉人审查运用电子证据水平,电子手机取证就成为了检察技术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地描述了Android手机系统电子取证的技术现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检察办案中取证工作实际,展望未来取证技术发展方向,比如引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电子证据鉴定人取证准确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8.
王世明 《情报杂志》2003,22(11):13-15
面对高科技网络信息犯罪的问题,无论是民事、刑事还是行政证据制度,都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电子证据作为信息的载体。它的出现带来了证据领域的变革。也表明人们驾驭和运用信息能力的提高。鉴于电子证据的特点和性质,在运用时对其信息来源、取证主体、电子证据的内容等等是否合法,需作综合审查和判断,以及时、准确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为定案奠定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网络犯罪的形态、特点以及构成特征的阐述和分析展示出了网络犯罪的巨大危害性.同时,通过对目前打击网络犯罪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剖析了我国刑法对网络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擦除痕迹追踪的网络恶意攻击取证技术,分析攻击擦除痕迹的相交性作为取证方案,依据网络恶意攻击的相交擦除痕迹构建贝叶斯报警网络,对恶意攻击进一步取证,并通过网络恶意攻击检测模型分析网络受到的恶意攻击状态,实现大规模网络恶意攻击擦除后的取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实践性,能够对网络恶意攻击进行准确地取证,具有较高的报警率和较低的误报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犯罪是一种新近出现的跨国犯罪类型,其所具有的专业性、隐蔽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跨国犯罪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网络犯罪,不仅可以跳出以往过于纠缠网络犯罪的概念、分类等传统理论研究的框架,进一步拓宽网络犯罪研究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犯罪跨国化的趋势对当今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并反思在防范网络犯罪的对策方面各国国内立法以及国际条约的利弊得失,也为我国司法部门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参考.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笔者对当今国际网络犯罪的思考,从中对网络犯罪的现状进行了重新梳理,也介绍了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在反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及实践;分析并总结了制约反网络犯罪实践的若干问题,并对现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评析;提出建立一体化的国际反网络犯罪框架的设想,呼吁应从国际合作和国内努力内外两方面对此框架进行完善,同时分析评论了中国国内立法从中所应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丁雷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X):240-240,235
网络犯罪是一种新近出现的跨国犯罪类型,其所具有的专业性、隐蔽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跨国犯罪的角度采重新审视网络犯罪,不仅可以跳出以往过于纠缠网络犯罪的概念、分类等传统理论研究的框架,进一步拓宽网络犯罪研究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犯罪跨国化的趋势对当今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并反思在防范网络犯罪的对策方面各国国内立法以及国际条约的利弊得失,也为我国司法部门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参考。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笔者对当今国际网络犯罪的思考,从中对网络犯罪的现状进行了重新梳理,也介绍了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在反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及实践;分析并总结了制约反网络犯罪实践的若干问题,并对现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评析;提出建立一体化的国际反网络犯罪框架的设想,呼吁应从国际合作和国内努力内外两方面对此框架进行完善,同时分析评论了中国国内立法从中所应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修珏 《科技广场》2010,(2):249-250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了温床,文章在分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此类犯罪的侦查对策及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融业网络犯罪日益猖獗,阻止并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实为一项艰难的工作。网络金融犯罪快速发展的根源,除网络金融犯罪自身的特点以外,科技滞后,特别是司法人员的网络、金融知识技能的缺失是很重要的原因。对金融业网络安全防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取证是指对计算机入侵、破坏、欺诈、攻击等犯罪行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按照符合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识别、保存、分析和提交数字证据的过程,取证系统则是实现计算机取证功能的软件工具。在深入探讨计算机取证发展与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基于网络的互联互动、多层次的计算机取证系统模型,简述了此系统模型的组成、相应模块的主要功能及未来取证系统设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针对网络犯罪的类型、特点和构成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蒲勇 《科教文汇》2010,(30):198-19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违法犯罪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当今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试从网络犯罪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件特征入手,分析国内外网络犯罪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邓晶  郑卉 《中国科技信息》2014,(17):118-119
目前,云计算是一种很流行的互联网计算模式,按需服务、资源虚拟化和弹性计算是它的特点。用户不再需要自己购买硬件、软件,而是通过网络共享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平台、基础设施、应用等。由于云计算的大规模使用,与云计算相关的犯罪也随之增加,犯罪嫌疑人利用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各种服务实施犯罪活动,也把服务商作为桥梁间接地对其他设备进行攻击和从事犯罪活动。正是由于云计算数据存储地点的不确定性、数据流的实时性,这也给传统的计算机取证方法带来了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云取证中的风险、主要问题和探讨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全人类构建了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也滋生蔓延,愈演愈烈,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基于网络的各种犯罪当中,网络诈骗犯罪最为普遍,所造成危害结果最为严重,危害范围最为广泛。因此,如何有效地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减少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成为当务之急。从网络诈骗犯罪的概述着手,让读者首先了解网络诈骗的概念、特点,然后介绍了当前最为流行的三种网络诈骗手段:网络钓鱼又称网络仿冒(Phishing)、网址嫁接又称域欺骗(Pharming)以及鱼叉式网络钓鱼(Spearing)。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强大的功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尤其是近些年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极大的危害。作为培养网安警察的警校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本文结合自己公安工作的实际,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式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对一些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