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的《智取生辰纲》,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是小说中极其精彩的故事.教材注释该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出版的七十一回本《水浒》.此本系以金圣叹删改后的七十回本为底,将金本“恶梦”删除,依百二十回本,恢复了原来面目,又把金本的“楔子”略加剪裁,改成第一回,实际上全书回次为七十一回.可见,课文选的是金圣叹评改的《水浒传》而非施耐庵之原著.虽然金圣叹评改本《水浒传》“保存了原书最精彩的部分,文字也有所改进,遂成为最流行的版本”①,但对此版本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中学课本没有采用施耐庵的原著,的确是很遗撼的事,原因在于:一、课文《智取生辰纲》文下注释既然注明作者  相似文献   

2.
【导入课文】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来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本文节选自《水浒》71回本(也就是金圣叹腰斩水浒,梁山108将排定座位即结束的版本)第16回。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展示课件一(71回本封面)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可能已经…  相似文献   

3.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座次是怎样排定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人排座次,不仅是梁山事业发展到高峰阶段的标志,而且也是好汉们在创立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每个人斗争活动的总结。虽然在这一回的一篇骈文“言语”中作者称赞他们“无问亲疏”“不分贵贱”(本文引《水浒传》文字均据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书》)。  相似文献   

4.
祝东 《现代语文》2006,(7):23-24
《水浒传》招安后的悲剧结局常常让读者感到痛心和难以接受,以至于金圣叹激愤地将七十回以后的内容一刀砍去,把《水浒传》弄成了条“断尾巴蜻蜒”(鲁迅语)。我们知道,招安是梁山好汉的命运转折点,此前他们过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理想生活,在那里他们不问亲疏,不分贵贱;招安之后梁山泊的好汉被派去攻打其他义军,遭受奸臣之害,最后落了个魂聚浮儿洼的悲惨结局。既然明明知道朝廷是奸臣当道,招安的结局将是如此惨不忍睹,为何当初宋江诸人在军事形势一片大好的条件下还要主动求得招安呢?李真瑜在他的《〈水浒传〉的伦理道德意识与人物的悲剧命运》一文中分析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梁山英雄受孝、忠、义三方面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致使的。类似的观点还有冷成金的“忠、义不能两全”说等。这些观点都有其道理,但是笔者认为他们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点评的,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宋江等人的立场上去体察。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将《水浒传》改为七十回本,使金批《水浒》成为又一片新的文学意境,又一组新的艺术形象。这是对《水浒传》的再创作,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精神的深化和延伸,是对孔子删《诗经》、编《春秋》之史学观、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又是艺术欣赏的过程,其中有审美的愉悦,也有理论的思索。金圣叹将自己对《水浒传》的独特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金批《水浒》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式批评文体的样范。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代农民起义的著名古典小说。北宋徽宗宣德(1119——1125)年间,我国北方爆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虽遭镇压而失败,但英雄们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勾栏瓦舍陆续出现了水浒题材的话本和戏曲。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话本中已记有梁山三十六名好汉的故事,记叙虽简单,但已具《水浒传》故事的雏型。到元代,水浒故事中的起义英雄逐渐发展成一百单八将。元未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民间说唱的水浒故事和水浒杂剧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成《水浒传》这部巨著。后又经历代不断增删、润色,遂敷演成一百回、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回、一百十五回等不同版本。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目的,对《水浒传》进行了删、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之死     
金圣叹不姓张,名采,鄙视权贵,把毕生精力奉献于文学批判事业。虽然在《水浒》七十回本批语中,对宋江多有诬蔑之词,并于正文加进卢俊义梦见梁山英雄全部被杀的反动情节,但其整个评介工作,见解精到,对指导阅读和传播这部优秀作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水浒新传》是张恨水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水浒传》的续书,它是接续金圣叹七十回本《水浒传》来写的。该书改编了《水浒传》的一些故事情节,突出了《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结局,借鉴了《水浒传》景物描写的手法并有所发展。同时,它将《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主题改变成抗金战争的主题,将原来的阶级矛盾改变成民族矛盾。在人物形象方面,它重新塑造了时迁、卢俊义、关胜等抗战派人物,强调了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和斗争,鞭挞、讽刺了投降派。作为《水浒传》的续书,该书在艺术上基本上是成功的,它的经验和教训在名著续书中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浒》的版本可分简本和繁本两类,繁本主要是原来的“百回本”。金圣叹挖空心思把原第一回改为楔子,删掉七十一回以下的文字,加上了“惊噩梦”一段;在文字上作了多处删节修改,写了评语和大量的夹注。这就是三百年来最流行的七十回本“金批水浒”。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金圣叹是评点派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深广的批评家。他写的三篇《水浒传》序言和《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七十回本《水浒传》的大量见解新颖独特的批语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水浒传》艺术成就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理论推向了高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金圣叹的出现,“使群星黯然失色”(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金圣叹和《水浒传》的著名学者张国光教授在《金圣叹学创论》一书中强调指出:“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主要反映在《第五才子书》(即他所批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的序、批文中,而《读第五才子书法》,则是他小说理论的纲领,是我们打开尘封蠹蚀了许多年的金圣叹小说理论遗产的宝库之锁的钥匙。我们要深入地研究金本《水浒》并进行全面研究《水浒》的各种版本的历史演变,评论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也得首先读懂、讲通《读法》,并对它作出恰当的评价。”这里,张教授充分肯定了《读法》的理论价值,还提醒人们应对《读法》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水浒全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表的是宋江一伙接到招安诏书后准备赴京接受招安的一段文字。其间,宋江接连干出了接诏、遣散、买市、拔寨四件大事,完成了他对梁山农民革命事业最后的大叛卖。开头是接诏。宋江一听说招安使节来了,简直是心花怒放,一面派人到济州去迎接天使,一面从济州到梁山搭了二十四座山棚,结彩悬花,鼓乐齐鸣。宿太尉上山时,宋江率众头领“离寨三十里,伏道相迎”。上得山来,在忠义堂上备好香案,将御书丹诏放在正中。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是针对《水浒》七十回本的评论著作,在话语形式上,张恨水的论赞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话语有着自觉的继承,在评论方法、评点理论以及某些观点上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均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是针对《水浒》七十回本的评论著作,在话语形式上,张恨水的论赞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话语有着自觉的继承,在评论方法、评点理论以及某些观点上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均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浒,念hǔ,水边.以“水浒”为名,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八百里水泊梁山,书中的主人公,就在梁山泊周边展开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这部正面描写农民起义斗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水浒》自明代中叶以来,屡经封建文人增删,有各种繁简不同的本子(如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七十回本),思想内容也比较复杂.但瑕不掩瑜.《水浒》仍被尊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青少年学生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水浒》是不可不读的.  相似文献   

15.
用弗洛伊德解析梦的理论解释了七十回本《水浒传》即金圣叹删节本的结尾处卢俊义做的恶梦,认为应该是卢俊义的一种愿望的达成,是卢俊义固有观念的再现,也是卢俊义在梁山生活的精神状态的展示。通过对卢俊义所做的梦的分析,观察他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梁山人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因评点《水浒》而蜚声文坛,但对于他评点《水浒》的是非功过,学术界至今仍众说不一。下面我仅就金评《水浒》中的弦外之音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这是金评七十回本《水浒》用来结束全书的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实际上这是金圣叹评点《水浒》结束时痛苦心情的表白。这说明在明末“开门视天,云墨如磐”的黑暗时代,在厂、卫特务横行天下,文网密布,“张口犯刑律”的“寒夜”,评点《水浒》,不得不用曲笔来  相似文献   

17.
话说儿子刚念完初一,迎来了中学时代第一个暑假。儿子的暑假作业中有一项内容是读名著《水浒传》。暑假结束,儿子囫囵吞枣般读完了厚厚的上下两册《水浒传》。之后儿子的“英雄气”见长,以至于“被逼上梁山”至今未获“招安”。  相似文献   

18.
提起黑旋风李逵,妇孺皆知。共影响之巨大,在水浒英雄群像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怎样认识李逵,人们却颇有差异:有的说他是小说中最杰出最先进的农民英雄,有的说他是盲目、散漫的游民无产者,也有的说他是一个欺软怕硬颇富阿Q精神的“常败将军”,等等。其实,李逵在小说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水浒传》里其他人物的塑造,主要根基于现实生活,而李逵的塑造,则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关系重大,也就是说,《水浒传》的作者设  相似文献   

19.
逼上梁山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F0002-F0002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出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相似文献   

20.
罗天大醮:大框架的支柱《水浒传》的结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七十一回以前是各路英雄上梁山的过程,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上升阶段,各路英雄纷纷上山,几乎天天有人入伙,整个梁山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七十一回至九十九回是梁山事业巩固发展和受招安的过程,这一部分是梁山事业由顶峰开始走下坡路的阶段。梁山好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