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其三对关系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面。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从生活入手,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生活,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着这种理念,郭老师在上人教版一年级《看我多精神》一课的品德教学活动中.她抓住了教材特点.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因此,品德与生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5.
曹忠 《贵州教育》2008,(12):39-40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下面浅谈几点教学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7.
“学会生活”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之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向儿童的课内外生活开放,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该课程的特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如何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教师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小学的区域特点和学生特点,来深入挖掘教材的魅力与价值,体现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综合型的活动性学科,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活动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学活动化,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领悟、净化和升华,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本课程中,教师要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本人结合冀教版教材,就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吴典萍 《农村教育》2004,(12):57-5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下面浅谈几点教学实践与体会。一、在实践中收获(一)教学融入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学融入生活,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点,设计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发展。1.找一找,留心生…  相似文献   

17.
传统节日是品德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立足儿童生活,引导儿童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自主探究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科学认识传统节日的新理念,这样才能儿童在学习传统节日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要求品德课教学应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让学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也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儿童喜欢的活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要求教师"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教学已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由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活动轰轰烈烈.我想,实效性应是我们品德活动教学不懈的追求.不管活动怎么设计,有效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儿童更好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方面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