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电容器的习题,我看到有的学生做这样的补充题:在相距为D面积为S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插入厚度为d(d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由来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中 ,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是这样叙述的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跟介电常数ε成正比 ,跟正对面积 S成正比 ,跟极板间的距离 d成反比 .写成公式有 C=εS4πkd,式中的 k为静电力常量”.另外还给出了如表 1所示的几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表 1几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 F· m-1电介质空气石蜡陶瓷玻璃云母介电常数 1.0 0 0 5 2 .0~ 2 .16 4~ 116~ 8  上述说法与以前课本中的说法有何异同 ,现作一比较 .1 .关于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相关因素的叙述 ,以前课本中有过两种…  相似文献   

3.
1电容法测物体厚度 电容法主要用来测量一些具有一定介电常数的板形、条形的物体厚度。见图1,两块电容板构成一个电容,电容的值为C=ε·S/4kπd,式中ε为空气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距。d略大于最大测量范围即可,d越大精度越小。将被测物体放人二极板中间,  相似文献   

4.
1电容法测物体厚度 电容法主要用来测量一些具有一定介电常数的板形、条形的物体厚度。见图1,两块电容板构成一个电容,电容的值为C=ε·S/4kπd,式中ε为空气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距。d略大于最大测量范围即可,d越大精度越小。将被测物体放人二极板中间,  相似文献   

5.
1 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 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板电容器如图1所示.如果不考虑其边缘效应,则其电容量为 C=εS/d.(1) 式中,ε=εvεr为电容器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d为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1.弄清楚两个相关的概念。 1.1电容:电容器的电容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在电路中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在LC振荡回路中,电容器不断的充放电,回路中通过的是交变电流。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取决于极板间的正对面积S、板间距离d以及是否插入电介质,即C=εS/4πkd。  相似文献   

7.
在讲解了电容器的连接后,常举如下的例题:将电容量为C_1,C_2的电容器分别充电至U_1,U_2。然后如图1连接起来,求连接后电容器两端电压U′。对这种连接的等值电容,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即C=C_1+C_2此题的解是简单的(见高中物理试用  相似文献   

8.
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4题如下:设点O在ABC的内部,且有OA 2OB 3OC=0,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之比为()(A)2(B)23(C)3(D)35命题组给出了一种解法,这里我们给出另一种巧妙的解法,这种解法要用到如下结论:设点P分AB的比为λ(≠-1),即AP=λPB,O为任意一点,则OP=OA1 λλOB.将题设条件OA 2OB 3OC=0变形,得OA1 22OB=-OC.①如图1,在AB上取一点P,使AP=2PB,则OP=OA1 22OB.②由①,②知OP,OC共线且|OP|=|OC|,所以S OAC=S OAP=32S OAB.S OBC=S OBP=31S OAB.∴S OBC∶S OAC∶S OAB=1∶2∶3,所以S ABC∶…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甲)第二册第165页:“电容器串联后,电容减小了,但耐压能力提高了。”其它物理教材及参考读物中,在谈到电容器串联时,也有“提高耐压”之说。实际上电容器串联后能否提高耐压能力与电容器的客量、额定电压、绝缘电阻及其搭配情况等各种因素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讨论。一、设电容分别为C_1、C_2的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如图1)。每个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分别是U_1=Q/C_1和U_2=Q/C_2,则U_1/U_2=C_2/C_1,且U=U_1+U_2=Q/C_1+Q/C_2,式中Q为电容器每个极板上所带的电量,设C_1的额定电压为U′_1,C_2的额定电压为U′_2,则C_1U′_1和  相似文献   

10.
本证明,几种常用电容器之电容都可近似表示为c=εS/d。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证明 ,几种常用电容器之电容都可近似表示为c =εS/d。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道中考题: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各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半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郾仔2a2B郾仔2a2-a2C郾a2-仔4a2D郾仔a2-a2(辽宁省2004年中考试题第7小题)几种解法如下:解法一:直接分割求解.如图1,S阴影=8S弓形AMO=8(S扇形ABO-S△ABO)=8[14仔(2a)2-12(2a)2]=仔2a2-a2解法二:转换构造求解.如图2,S阴影=2·2(S半圆-S△AOC)=4[12仔(a2)2-12·a·a2]=仔2a2-a2图2OABC图1ABMO解法三:转换构造求解.如图3,先求出阴影部分面积,S'阴影=S正方形-2S半圆则该题所求阴影部分面积为S正方形-2S'阴影小结:解法二、三的实质是利…  相似文献   

13.
王志成 《物理教师》2001,22(6):31-31
1 两种解法的矛盾[题目 ]光滑U型金属框架宽为l,足够长 ,其上放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ab,两端连接有电键和电容器 ,匀强磁场B垂直于框架平面 ,如图 1所示 .当电键S断开时 ,给棒一个初速度v0 ,使棒始终垂直框架并沿框架匀速运动 ,合上电键 ,稳定后 ,棒以速度v继续做匀速运动 (v<v0 ) .求电容器的电容是多少 ?解法 1 :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棒ab损失的动能转化为电容器被充电后贮存的静电能 .图 1即 12 mv0 2 -12 mv2 =12 CU2 ,( 1 )而U =Blv,代入 ( 1 )式得C =m(v0 -v)B2 l2 v ·(v0 v)v . ( 2 )解法 2 :S…  相似文献   

14.
平行板电容器及相关量的变化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定义式为C =QU ,而决定式C =εS4πkd.当给电容器充电后 ,电容器内部就存在电场 ,且为匀强电场 ,其电场强度的计算式为E =Ud .本文主要分析这三个公式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一、电容器及相关量的变化分析1 判断电容器电容变化的方法依据C =ε·S4πkd 可知 ,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是电容器两极板间的距离、两个极板的正对面积以及两板间电介质的电介常数 .而公式C =QU 是电容器的定义式 ,其中 ,C与Q无关 ,与U也无关 .因此 ,在判断电容器的电容变化情况时 ,多用公式C =ε·S4πkd.在其他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04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4题:O为ABC内部一点,且有OA+2OB+3OC=0,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之比为()(A)2(B)23(C)3(D)35原解OA+2OB+3OC=0可变形为(OA+OC)+2(OB+OC)=0.(*)如图1,取AC中点M,BC中点N,则OA+OC=2OM,OB+OC=2ON,代入(*)有2OM+4ON=0,OM=-2ON.∴M、O、N共线,且|OM|=2|ON|,∴S OAM=S OMC=2S ONC.设S ONC=S,则S OAM=S OMC=2S,∴S OAC=4S,S MNC=3S.∵MN为ABC中位线,∴S ABC=4S MNC=12S,∴SS OABACC=142SS=3.现提供另一种解法,并将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形.另解如图2,分别延长OB到B1,OC到C1…  相似文献   

16.
如图(1)所示有一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距离为 d,极板面积为S,A 极板带电量为 QA,B 极板带电量为 Q_B。求两极板间的电位差。对此题一般有两种解法其一:先根据静电平衡条件及电荷守恒定律,求出两极板上电荷的分布;后根据电荷分布求场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下册)第一章“练习六”第(2)题的内容是:“利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分别对图1—36到图1—38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定性的解释。” 《高中〈物理〉(下册)教学参考书》关于该题的答案是:“图1—36中,距离变大,电容器的电容变小,两极间的电势差变大;图1—37中,正对面积变小,电容器的电容变小,两极间的电势差变大;图1—38中,两极间插入电介质,电容器的电容变大,两板间的电势差变小。”  相似文献   

18.
题如图1,一个柱形薄容器的底面积S1=200cm2,高H=10cm,内盛有m水=0.9kg的水.现将一个长l=15cm,横截面积S2=100cm2,密度为p=0.8 ×103kg/m3的柱形木块,慢慢地竖直放入容器中(木块不会图1  相似文献   

19.
一、电容定义式的理解与应用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叫电容器的电容. C=Q/U=△Q/△U,这是电容的定义式,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已确定,不会随其电量的改变而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公式  相似文献   

20.
侯军 《中学物理》2016,(1):41-42
在多个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有平行板电容器的演示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和极板间距d、极板正对面积S和极板间介质(相对介电常数εr)的定性关系,以期得到C∝εrS/d的结论. 由于测量电容C时,教材选择了C=Q/U的间接手段,然后控制Q不变,看U的变化.这使实验的原理显得复杂.尤其是使用静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