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清朝承袭明代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教育政策。它的前期,在辽宁地区设立的学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为汉族人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消除其民族意识和反抗思想,忠于清廷的人才;二是为皇族亲贵和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旨在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保持八旗子弟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4.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其政权的建立都面临着少数族群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都制订了相应的政治、文化政策来巩固政权,经过这些制度的实行,加之各民族迁入内地,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女真族和蒙古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但是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要高很多.本文拟从政治一体化、科举制度和语言政策三个方面来阐释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帝王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加强和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所采取的一项制度。从隋唐开始至清末,在我国实行千年之久。科举制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选拔贤能人才等方面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它扩大了取士的范围,且具有一定民主性。但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优点和缺点,进步和落后,前进和倒退共生的。特别是科举制度发展到它的晚期,加上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科举内容的落后,科举形式的繁杂,科举制度非但不能起到选贤荐能的作用。相反,给国家、民族以及个人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乾隆九年顺天乡试,搜检出抉带作弊考生四十多人,针对科举考试弊端丛生,引发了朝廷上的废科之争,反映了当时清王朝统治中长期存在的满汉文化冲突。鄂尔泰提出,实行科举制度,不为其能得人,而为其能治平天下,正是体现了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稳定统治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一朝国都之建筑风格 ,应是其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文化的缩影 ,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君临中原的政权 ,其“龙兴重地”盛京皇宫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富有满族特色的皇宫 ,其建筑理念及其入关前、后两组建筑满族风格的多寡 ,反映出其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及“汉化”程度的不同及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它实行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较繁盛,这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元朝统治者实行推行蒙古化,同时又加深汉化的双重政策,设立了一系列蒙古本民族的中央和地方管学,尊孔崇儒,因而儒家经典成为学校课程及科举的主要内容。元朝的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等;地方学校有路、府、州、县学、还出现了“社学”和“庙学”,书院也比南宋兴盛。这一层次结构比较分明、目标功能各不相同的教育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必要的条  相似文献   

9.
面向社会选取统治人才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取士观念的形成得益于早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若干因素 ,随后成为支配历代统治者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 ,并构成了各种形式取士制度如察举和科举的观念基础。取士的观念作为一种长时段观念 ,构成科举制度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为了联合其它部族,统一中国北部,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婚姻上采取了与蒙古族联姻这一形式.入关后满族仍继承了与蒙族联姻这一婚姻习惯.但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满族婚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自科举制度产生后 ,读书、应试、做官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历代科举及第者甚少 ,为了中举及第 ,于是 ,“通关节”、“冒名顶替”、“挟带”、“替考”等舞弊手段在科场上纷纷登场。历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深恶痛绝 ,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和惩治手段。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对当今严明考场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对知识分子实行有效笼络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结合清朝的科举制度,就这一“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入仕”制度作一简单的介绍。一般讲来,完整的科举考试包括童试、乡试、会  相似文献   

13.
科举度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病而施行的以才取士的重要制度,此后历朝相继承袭。它的产生及其实行,对于长期以门第显赫垄断仕途的门阀制度,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扫荡。一些寒畯之士通过应试,有了进身之阶,扩大了参政范围,故相对说来,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因科举制度成了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加以每次科举及第人数少,故为猎取功名,有的不择手段以达到目的,于是在科举中,出现了许多弊端。为此,历代统治者  相似文献   

14.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已走向衰亡阶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在扼杀维新运动三年后,又不得不沿着维新的道路走下去,高唱变法,于20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主要有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5.
明初洪武年间的科举间行是科举制度史上一件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事件。历来著述对此事产生的原因都沿袭明太祖朱元璋“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的成说。本文否认了这一传统观点,并认为明初知识分子对新王朝采取徘徊观望的态度、科举未能达到加强和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者用各种形式获得了大量人才,充实了各级官僚机构等,是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停科举的原因;十年以后,明朝的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得到空前发展,胡蓝党案以后,官僚机构急需人员补充等等,是为朱元璋于其时下诏重开科举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17.
清初,由于统治者对科举考试认识的偏颇及科举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民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统治的逐步巩固,民族间教育文化水平的差距和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统治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实施了科举考试、崇儒兴学等措施,以促进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进而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虽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诸多对汉族士子看似不公平的政策以向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倾斜",但对教育文化水平相对逊色的少数民族而言,统治者从自身需要出发所作的决定,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应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科举选士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历经千余年的演化,晚清已出现重重危机。由于科举选士标准与官学、书院教学内容长期不变,科举考试流弊加深,不能培养、选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应对“洋务”,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者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外语、军事、技术等洋务人才,  相似文献   

19.
宋代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宋代,随着科举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加深,国家不仅将其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将其作为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主要工具。与不同政治倾向当权者频繁的社会改革相配合,科举制度也进行着时左时右、时保守时激进的改革,认真总结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实行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多数的统治者在其建立政权之初,都会精心制定相应的文教政策,并使其充分发挥巩固、服务统治的作用。作为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为缓和、化解与汉民族的矛盾,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制定了以推崇儒教,提倡程朱理学;笼络士子,实行怀柔与威慑并用;重视科举,以科举调控学校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教政策。通过对清朝实施的文教政策来解读康雍乾三世,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更好地认识、理解、评价"康乾盛世",总结康雍乾三世的经验、得失,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