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2-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自然灾害危机爆发后,边区政府及时作出反应,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救灾运动,使嗷嗷待哺的灾民看到了希望,但也使灾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随着1943年旱情的继续发展,边区政府转变了"赔钱"救灾的观念,逐步向长期、整体、自救和生产等救灾方式转变,领导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渡荒运动,成功地渡过了这场灾害危机。  相似文献   

2.
明代辽东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水旱灾害次数多,破坏性较大,给辽东军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辽东地处东北边疆,在军事上对明朝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明朝政府十分重视辽东地区的救灾工作,采取过蠲免、赈济、中盐、暂开海禁等多种救治措施,但重救灾轻防灾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在河南的赈灾救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河南大灾荒中,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救灾措施,诸如减征、急赈、工赈、散放仓谷、平粜、移垦、施粥、收容、扶植生产以及提倡社会互济等,但由于国民政府腐败、救灾资金缺乏、救济模式的缺陷等原因,救济效果极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初期河南爆发了严重的灾荒,国民政府在灾荒中虽然也采取了救援行动,但在救灾过程中表现态度消极,这与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状况、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震灾、飓风、海啸、流行疾病等,对社会安全造成重大危机,鉴于此,日本一些大学决定成立危机管理学院,教授应对各种危机灾害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频发,危害严重。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发了各种救灾政策、法令,采取了多种减灾、救灾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固定的救灾机制:首先是报灾,然后是勘灾,最后才是赈济、蠲免、抚恤和借贷等具体措施。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的救灾机制,对当下的救灾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几经历灾害性事件的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受灾人群、救灾人员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痛、恐惧、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终生的困扰。因此,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凡经历灾害性事件的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受灾人群、救灾人员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痛、恐惧、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终生的困扰.因此,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城市危机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城市危机管理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城市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信息系统、组织、运 行机制、法规和成本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护理职业进行灾害护理教育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所有紧急医疗救援中,护士总是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的第一线,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灾害护理教育的缺失,提出护理职业引人灾害护理教育的迫切性,并对灾害护理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实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也指出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为应对呈增加趋势的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在长期的灾害斗争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体系,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我国的灾害应对体系也必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需要在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层面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东日本大地震、海啸及其随之而来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灾害,不仅给日本民众的生命与安全带来重大威胁,也迫使日本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活动。虽然说人类难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如果对自然灾害的常识有所了解,并针对性地做好防御准备,那么,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就会被尽可能地降低并减小。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学校教育、PTA、BCP三位一体化的危机对应体系的考察,以期借鉴日本在应对灾害危机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反思我国今春的这场雨雪冰冻灾害,认为政府专业部门应做好各种自然灾害和危机的预测预报工作;在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其抵御灾害的标准和极限问题,应建立危机联动机制和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问责机制;应着力提升公众的公民社会意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应建立和完善危机与灾害时期的物资供应、价格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应总结经验以应对可能的公共危机和灾害事故。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谌丽  陈思  冯科 《中国地质教育》2007,16(2):106-110
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代表了国民灾害感知的较高水平,因此了解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借助心理学中的感知理论,建立大学生灾害感知评价标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的灾害感知水平。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减灾态度积极,但是灾害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减灾行为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高校灾害教育薄弱。最后指出高校应该加大灾害教育力度,大力开展救灾演习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是在灾害形势严峻但灾害教育比较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灾害地理知识、提高应灾救灾技能、养成防灾减灾意识。教学内容包括灾害和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认知、主要类型、灾害地理、灾害区域分异。具体灾害的知识单元包括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成因及特征、灾害地理分布及危害、灾害应急处理和防治措施。教学组织宜结合灾害回放、现身说法、视频播放和灾害体验等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危害不可估量,本文阐述了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基于对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实践的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方案,对我国的灾害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和改进我国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民政府1931年水灾救济理念及其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政府在承续传统荒政观念的同时,其救灾理念已经凸显出进步,对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有了更新的自觉认识.国民政府的救灾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国计民生,暂时度过了这段"多灾多难"的风险期;但救济的不彻底又把灾民推向反抗与起义者的一边,为国民政府最终丧失其政治合法性累积下了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瞬间夺去了几万人的生命,几十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震后重建工作展开至今,相较于肢体伤害,受灾群众的心灵伤害更为严重。事实上不仅仅是地震,其他严重的自然、人为灾害都会对受灾人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困扰。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多灾多难的大国,开展灾害心理和灾害心理救助的研究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灾害性公共危机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和利益,要求政府以及社会其他主体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而草根志愿者组织往往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积极参与救灾。但是草根志愿者组织在参与救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以至于不能有效参与救灾活动。结合国外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找到草根志愿者组织有效参与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不景气,外资矿产肆意倾销,国内交通不畅、车辆毁损、运费高昂,致使矿场生产萎缩,矿商濒临破产,矿业面临巨大危机。为扭转颓势,国民政府举办国营厂矿以增加矿产供给,整理铁路以疏通运输,在调整运价、推进同业联营和改善矿业金融等方面也有一系列方案。但从政策执行效果来看,矿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这种状况,反映了国民政府仍然从私利出发,缺乏保护国内民营工矿业的眼光和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