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直以来法学界对我国是否实行沉默权制度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从法律权利的角度来看,实行沉默权制度有利于权利主体充分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这不但有利保护人权也有利于促进侦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应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基于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行,对抑制刑讯逼供的需要,以及我国刑事诉讼法制与国际接轨等一系列现实情况的要求,确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在内容上应重点围绕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法庭审理这三个阶段和其他有关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制度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些波动和变化,但其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并未动摇,坚持和发展沉默权制度仍是当今世界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基本趋势.沉默权包括默示沉默权和明示沉默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沉默权制度.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中已经有默示沉默权的规定,只是没有明示沉默权的规定,我们应该完善沉默权制度,逐步建立明示沉默权.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体现了在刑事诉讼领域对人权的保护,其最终价值在于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但沉默权历来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没有确立沉默权制度,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缺乏保护.基于此,从我国尚末确立沉默权制度入手,分析了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沉默权制度的起源、确立和发展,解释了沉默权的内在涵义,指出沉默权是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提出沉默权背后蕴含着权利至上、无罪推定、程序正义等法律理念:分析了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并且就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希望我国能够合理引入沉默权制度,加快法治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论沉默权制度与立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尤其是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刑事沉默权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实务界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沉默权问题是一个可能产生多方面效应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我国该不该建立沉默权制度,学者们评论不一。尽管我国现阶段实施沉默权制度仍存在不少障碍,但这是必然趋势,沉默权必将规定在我国刑诉法之中。要在保障人权与惩治犯罪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制度是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目前在许多国家得到普遍确立。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由此引发了有关沉默权的争论,而且讨论日趋激烈。在沸沸扬扬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那么到底什么是沉默权?我国现行法律有没有规定沉默权?我国要不要引入沉默权?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本文从沉默权制度的概念、沉默权制度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沉默权的限制及构建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通过本文来表达一种关注。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制度是西方法治国家一项重在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它在保障人权、实现刑事诉讼中程序正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不断加快法治建设,逐渐提高对人权的重视程度的趋势下,是否应引进沉默权也成了法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整理了反对引进或反对立即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学者的理由,并对这些理由进行批评分析。认为我国应立即引进沉默权制度,并对我国如何引进、构建沉默权制度做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制度是被告人权益保护的屏障。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禁止刑讯逼供以及保障被告人权益的法规,但是这不足以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沉默权制度在国外是一项十分成熟的制度,但是我国却没有这一制度,沉默权制度是否适合我国法制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争议。作为司法民主和司法进步标志的沉默权制度能否在我国建立发展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珺 《现代企业教育》2009,(14):169-170
本文通过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批判,指出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是沉默权制度确立的一大阻碍,这一政策的退位预示我国正朝着沉默权制度的方向迈进,而且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必然性。同时,沉默权制度代替“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表明了我国法治现代化及人权观念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穷困抗辩权又称紧急需要抗辩权、拒绝赠与之抗辩权或赠与履行之拒绝权,是赠与人自己权益保护的制度.各国立法都规定了这一制度.本文试就穷困抗辩权的理论基础、适用条件及与抗辩权相关的一些问题予以探讨,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适用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打的虽是“道”的旗帜,行的却是儒家之道。尽管《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替天行道”也很容易和道家、道教之道搅和在一起,但宋江实际上行的自始自终都是儒家的“道”。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原则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质疑。一物一权原则应坚持其最初的含义,即一物上仅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一所有权之客体,以一物为限。由此得出结论,一物一权原则只适用于所有权领域,不应再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对隐私权的本质,独处权理论、亲密关系自治理论与隐私领域理论、一般人格权理论、信息自由和控制理论、角度理论与自我表现理论、限制接触与沟通理论等不同的学说有着不同视角的解读,至今并未出现所谓通说或是能够完整地说明本质的全面见解。权利的本质在于利益,隐私权的本质则在于通过对自我向他人封闭或开放程度之状态的控制实现其独特的人格利益———独处欲望和情感的满足,而这种隐私利益更深层次地来自于人性的基本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为监督权和救济权,而公民上访的实质便是控告申诉,其应属于救济权,即"获得权救济的权利",本质为诉权。当下,上访作为一种无奈的控诉,至少是一种替代性矛盾处理方式,应尽快修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特别是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而为宪政视角下的信访治理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86条规定的建设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属于法定抵押权,承包人实行其法定抵押权前应先经登记;对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的范围及内容宜作具体分析,分别对待。法定抵押权应当优先于约定抵押权和让与担保权。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的"无为"又称为"无不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它要求人们按规律办事,适时而动,该为时就为,不该为时就不为。  相似文献   

18.
"中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精华之一,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可长期以来人们误把精华当糟粕,根本不敢讲"中正"。现在,要还"中正"本来面貌,做到取中求正、适中正确、正当中行。"中正"观点是正确的,必须恢复它的名誉、肯定它的地位,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因为取中求正并非处处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中国民法典制定中是否"人格权单独设编"的激烈论争,解析其利弊,并指出反对者见仁见智的理由,肯定了主张"人身权单独设编"比"人格权单独设编"更趋合理性,但存在着同样的传统性局限,反映出传统人身法学理论的贫困.笔者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引入"人身法单独设编"的立法建议,论证了其科学合理性,并提出其立法方案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